□哲 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
2019年12月24日,作为当代中国茶人的形象代表,无锡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汪云的形象海报登陆了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纳斯达克大屏。她出版的制茶读物《觉茶道》一书也在2019年获评黄山书社年度最美图书。昨天,记者采访了刚结束茶禅班授课的汪云,她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及茶情茶缘一一道来。
进茶山,知茶理
汪云有着国家一级茶艺师、品茶员、制茶师等多个头衔,但她却说自己只是茶人,最希望的是能“择一事,终一生”。20多年前,她从一家小小的茶馆开始,与茶结缘,以茶为友。
在茶山中的生活,她觉得是最为自在的。为了保护古茶树的每一根枝条,她们在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动作轻缓,小心翼翼。“采摘古茶树的茶叶一般都是手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芽叶,轻轻向上提采或折断。”她告诉记者,在密林深处,时间是静止的,午饭往往是吃包在塑料袋里的白饭,加一点当地的苦菜。没有筷子,就近折根枯枝当筷子使。巨大的体力消耗催生强烈的食欲,粗茶淡饭也觉滋味隽永,十分香甜。每年她都用近三分之一时间,跟着茶农住在茶山种茶采茶。
她也曾用整整一年时间,完成了制茶师等多个专业资格的考试,“这些职业能力证书给了自己一个系统梳理知识的机会。”汪云说,随着对茶文化了解的深入,与茶农频繁的接触,她也在思考制茶工艺的“隐藏问题”。她说,茶农制茶一直都是延续传统,师傅怎么教的他们就怎么做,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延续,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人的体质也随之变化。比如,传统的红茶发酵,都是高温提香、烘焙,在这个过程中,茶的本性已经丢失,“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保留茶之本性的同时,稍微提升香气,既让人喝下去身心愉悦,又使茶本身的物质更有助于人体健康呢?”于是,她开始自主研发自然发酵的制茶改良工艺,“除了技术,还有如何保持对茶的尊重和仪式感,比如制茶过程茶叶不落地,比如培养家庭茶席的习惯。”
以茶为媒,输出文化
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汪云习惯坐在茶桌前,等煮水泡茶一系列饮茶过程结束,自然而然就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汪云说,正是因为这样,她希望将自己与茶相处的过程,对茶文化的理解传递给更多人。
汪云的茶禅班已经开了多年,透过讲茶,她将生活美学融入茶席,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学院也慕名而来。“学技能很简单,文化和生活哲理的渗透更吸引人。”汪云说,比如在开壶注水时,壶盖先向内再向外呈画圆状,不仅因为这样的动作优雅,其中更蕴含着生活哲理:生活中遇到冲突时,先自省,后沟通。“壶盖向内侧,就是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问题。但只是一味地自我消化情绪,也不是最佳解决问题之道,顺着茶盖向外,与人沟通交流后找到矛盾焦点,才是标本兼治之策。”
茶体现了中华文化将物质升华为精神,在质朴中体会悠然的精髓。作为茶文化形象大使,汪云曾去到米兰世博会推广茶文化,也应邀去韩国、日本进行禅茶交流,无论是在中日评茶交流会上拿出的千年野、古树晒红、东方美人等自制红茶,还是在韩国成均馆大学的禅茶道表演,都大受好评。“与其说是我们在推广茶文化,不如说是茶文化给了我走出去的自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我们走出国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底气十足。”汪云说。
为传统茶文化贡献新智慧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和饮茶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茶诗,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在汪云看来,新时代茶人,不能只满足于历史的辉煌,而是要在深度研读理解茶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为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新的智慧,而书是最好的记录工具。
去年,她出版的制茶读物《觉茶道》一书,获评黄山书社最美图书。该书茶饼状的外观,现代设计语言的装帧,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茶这一中国文化典型元素的精神实质。书籍的各个部分皆具有巧思——封面、护封、函套、环衬、目录、版面、插图、字体高度和谐,构成一个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整体。汪云说,陆羽和皎然等文人非常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逐渐使茶从物质领域走向更为高阶的精神领域,而她也将借由此书的出版开启对茶文化更为深层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