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站在龙山石墙上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大概不会想到,2500年后,脚下的这道防御工事会变成人们登高远眺、休闲游览的落脚地。昨天获悉,阖闾城遗址龙山石墙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已完成,目前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一期)方案设计正在修改中,完成后将全面推进项目工程。以后,游客在遗址公园文物古迹旁就能完成徒步穿越活动了。
“龙山石室土墩墓和石墙是阖闾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阖闾城东北面向太湖的龙山山脉山脊上。”市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调查范围内现已发现的石墙总长约6千米,石室土墩墓近百座。石墙宽约60—80厘米,高根据保存状况为20厘米到1米不等。“从勘探结果看,石墙是阖闾城遗址的第一道防御工事,并与阖闾大城、东城、西城和胥山湾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阖闾城遗址管委会有关人员介绍,龙山石城墙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一期)全长约2953米,实施范围总面积约118公顷。“方案设计刚开过专家会,修改完成后将全面推进,目前在进行文保准备和清理工作。”他说,遗址本体一般以保护为主,兼顾展示和利用,龙山本身就是无锡的经典徒步穿越之路,存在旅游元素。保护与展示完工后,龙山的旅游功能将得到加强,在遗址公园文物古迹旁完成徒步穿越活动,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将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段的重要节点,推进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如何让这沉睡千年的遗址“活”起来?文旅融合是最好的答案。除了石城墙这一可供游览的防御设施,阖闾城内的博物馆、东小城、古胥湖、胥山点将台,甚至中国社科研究院考古所华东基地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唤醒”遗址要有坚实的资金保障。据了解,近几年管委会积极对接国家文物保护类专项资金,所获批的用于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的专项资金已超5600万元,大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前不久,江苏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公布,省内仅5个遗址入选,阖闾城就是其中一个。其在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址,促进文旅融合上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目前,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能满足旅游团队、自驾、背包客等多层次的古迹探秘游,年接待旅游人数达30万人次。据透露,接下来还将打造一个直指“全国最浪漫乡野栖息地”的吴文化村,与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协同发展,形成江南地区考古遗址公园典范。
在市考古所所长刘宝山看来,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践行文旅融合,首先要从理念源头融合开始,同时引入市场力量,推动文化开发和利用的自我造血式综合发展。“明年我们将结合龙山石城墙本体保护展示、旅游一体化设计,申请对护城河和大型建筑基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并使用高科技、数字化的考古手段,进一步活化利用文物保护成果。”
(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