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
自范仲淹在苏州创办义庄后,宋元时期,苏州地区陆续涌现了一批义庄,为宗族,为地方作出了诸多贡献,被官方嘉奖,地方称颂。元末,华氏奇五支华厚珍,号松隐,“君以族人日蕃,而贫者日众,欲捐田为义庄以收租”。只是元末战乱频仍,不得不外出躲避战火,创办义庄一事未能成就,之后即去世。
明初朱元璋打击大宗族,予义庄以诸多限制。华氏族人之中,有余力而又热衷公益者,通过创建义仓来服务地方。明代华氏最早的义仓,据《华氏宗谱》载,系永乐八年(1410)华兴叔所创办。华兴叔勤劳发家后,建桥筑堤,减租惠佃,广行善举,“又割上田数百亩,置义仓赈荒。”与义庄相比,义仓的功能是储存粮食,在饥荒时赈济灾民。义庄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义田获得稳定收入,用于族人各类福利,使贫困族人不致流离失所。比较起来,义庄主要帮助对象是本族族人,义仓则是灾民,二者在功能、帮助对象上差异较大。
明代江南地方上的宗族日益壮大,并不断分化,涌现出许多小家族。分化而出的各个小家族,散居在一定的地域内,互相依傍,彼此借力。对华氏而言,无锡乃是其宗族兴盛繁衍之地,族人多以此地为中心散居,如此既可进行联宗活动,也为创办义庄提供了条件。明代荡口华氏第一个义庄,由华守吉之子华燠、华辉所创设。
成化年间,在华氏族人主持下,修缮了惠山华孝子祠。明代顾清《无锡华氏义庄记》中认为,此次修建惠山华孝子祠,由华晞颜所主持,“成化间其三十二世孙晞颜,尝一新之”。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华孝子祠修缮完毕,之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族人聚集祠堂中有数百家,其中有富有贫,分化严重。华守吉在场目睹此景,很是忧虑。在与儿子华燠、华辉等人商量后,准备效法范仲淹,创设义庄。只是义庄未曾创办,华守吉就去世。
华守吉去世之后,华燠与其弟华辉、华勋及其他后人,“早夜经画,思用厥图,以成先志。”定下义庄规划之后,决定由乃弟华辉前往京师,将此事加以宣传。华辉活动能力颇强,竟将此事上达朝廷,“孝宗览而嘉之,下有司悉从其请,时弘治甲子某月日也。”义庄尚未创办,华燠即抱憾去世。华辉继承父兄遗志,在修缮华孝子祠的同时,捐置田亩,创设义庄,“立条约,一如其父遗命”。
在兄弟群策群力之下,弘治十八年(1508)八月,义庄最终修成。华燠、华辉创设义庄,留下的记载不多,不能知晓其具体田亩数及延续时间,将义庄创设带上规模的则是华麟祥、华云父子。
华麟祥,号海月,是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锡古泰伯地墓在延祥乡,嘉隆间有三富翁,世所传安国、邹望、华麟祥也。”华麟祥“富有其名,商有其德”,发达之后“创田租千石,为义庄义塾,以赡族人,越数代犹守其遗训。”田租千石,相当可观,足见其捐置田亩数量,当不在千亩之下。华麟祥之子华云,字从龙,号补庵,师从南京礼部尚书邵宝,后来“闻阳明王先生之学,复往师之,同游徐日。”华云少年时就有文名,但科举上一直不顺,直到晚年方在科举上取得突破。
嘉靖辛丑年(1541),华云五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后进入官场,因反对严嵩擅政,嘉靖二十七年(1548),华云辞官回家,从隆亭移居南郊菰川庄,建庄园,筑读书堂,收藏明人字画。《无锡金匮县志》中称:“一时往来翰墨,几甲于江左。”华云所交游者都是当时大名士,留下书墨较多。
退隐之后,华云热衷于地方事业,“当岁饥,出粟赈济,至累千金。”华云之父华麟祥经商成为巨富,效法范仲淹,在无锡南门外创办了义庄。在乃父的基础之上,华云继续捐田,扩大义庄规模。在辞官返乡之后,华云“归割田千亩赡族人之贫者”,同时设立义学,教导子弟。
在义庄规模扩大的同时,其职能也得到了扩充。庄中设置有专门库房,存储义田收入,又有义塾,为族中子弟提供教学。为了推广教化,缅怀先祖,义庄中悬以南齐孝祖华宝绘像,自晋唐以降华氏族中先贤,均绘像于其中。华氏族人,“其不能自业者给口食”,婚丧嫁娶,各有差略,予以补贴。不能读书,不能嫁娶者,生重病者,根据各自情况,相应予以帮助。义庄的日常管理,“推族人之贤者一二人,专理其事,不称则易其人。”义庄事务,华云的直系子孙,不加以干预,不能享受其中补贴。
华麟祥、华云所创义庄,如同华孝子祠一样,延续百年后荒废。华麟祥虽为巨富,其后裔学到了他轻财好施的一面,却未遗传他的经商天赋,长年不事生产,以至于家道中落。
明代华氏族人,捐置义田,创设义庄者,当不止以上所列几人。只是距今历史已久,缺乏相关文献记录,遂致善行湮没于史。此外,华氏族人创办义庄,从事公益,多不求回报,对官方的旌表加以谢绝,故而在官方记录中所录不多。明代华氏族人中有成就者颇多,在科举上取得突破,在商场叱咤风云。有意思的是,不管是从政还是经商,华氏族人多刻意选择与皇权保持距离,较少参与政治纠纷,更不愿争权夺利。他们以更多的精力、财力从事宗族地方事务,为族人,为地方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