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书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崭新篇章

在环保初心的坚守中汇集全球资源、革新产业模式——

宜兴环科园跑出创新加速度

  近来,从宜兴环科园不断传出好消息:

  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规上环保产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长;

  一批科技型企业呈爆发增长态势,高新企业数、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指标不断攀升,位于环科园的卓易信息登陆科创板,成为宜兴首家科创板企业;

  在最新一期的全省高新区考评中,环科园综合排名跃升了16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全省第三……

  若干年前,外人眼里的宜兴环保还呈现着“同质化、低小散”的发展态势,如今一个洋溢着朝气和活力、背包里藏着一堆“黑科技”的环科园已在摩拳擦掌,做好了重新攀登的准备。这几年,带着“加速度”前进的环科园到底发生着什么变化?

  全球汇智

  跃向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场景】

  深圳,长30多公里的茅洲河穿城而过,直奔伶仃洋。

  这条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翻飞的河道,曾因水体污染黯然失色,2016年以来,深圳共投入330亿元开展茅洲河治理。2019年,项目建设方央企中国电建在示范段案例中采取了宜兴国合凯希的技术,效果显著。

  国合凯希是位于环科园的一家中韩合资公司,独门功夫就是黑臭河道的治理。他们能在现场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将环保设备拼装起来,公司总经理李俊宪在韩国有多年的生态河道修复经验,他自豪地说,这种“基础工程+模块化产品”的治理方式因开挖量极小、同时兼顾景观和防洪功能而备受业界关注,曾用在韩国首尔著名的清溪川水质提升工程上,宜兴则是韩方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

  像李俊宪这样的外籍专家,眼下正在加速向宜兴环科园聚集。仅在环科园内的国合基地便落户了6家中外合资企业,也随之带来了一串全球领先的环保“黑科技”,目前正在联合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打造国内首个环保产业智能制造生态工场。放眼全球集聚资源,矢志不渝集成创新,成为环科园持续保持领先动力的关键。

  【纵观】

  一手打造国合凯希等“混血儿”的国合基地,是环科园自主培育的产业孵化平台。平台创始人邵焜琨曾留学日本,在父辈开创的环保事业基础上求突破、谋创新,他抓住了五个字:“国际合伙人”。

  “以往,外方对于跨国度技术落户没有信心,而且压根也不放心把自己的技术交给他国企业。”邵焜琨坦言,国合基地之所以能打破这个“合作魔咒”,让外方的技术“种子”在宜兴开花结果,靠的就是深度的股权绑定、利益共享,把过去简单的“佣金制”“转让费”变成了可以预期的巨大红利。从2017年平台建立以来,如今该基地已手握各种专利近百项,一个大容量环保技术“国际智慧库”正在逐步成形。

  “这与政府的支持也密不可分。”国合基地副总经理吴颖涛对记者表示,入驻企业不仅享受“两免两减半”政策,入职的高管还有个税返还优惠,上市之后,股权增值溢价部分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也给予返还。

  数据显示,近年来,宜兴环科园已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和中科院、南大、哈工大等共建1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集聚有外籍院士7名、两院院士19名、国家特聘专家30名,牵头实施国家863、水专项等各类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400多项。去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慕名而来在园区成立首个海外技术转移中心,据了解,目前环科园通过各种模式设立的国际清洁对接中心已有13个,通过这一机制,近年来成功引进200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培育50多家环保细分领域“单打冠军”。

  一个佳话最近也在宜兴环科园流传:园区企业三强环保通过把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的技术与企业核心业务进行对接转化,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不但渡过难关,还一举成为制药废水处理领域的单打冠军,任洪强也在去年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医院

  坚守初心中迎来新机遇

  【场景】

  东北一家大型企业,巨大的RTO(有机废气蓄热式焚烧炉)设备横亘空中,20多米长的不锈钢箱体闪闪发亮。

  提供这套“巨无霸”设备的大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曾经做出了国内第一套RTO设备,但公司在前几年也曾走过一番弯路——“三废”(废气、废液、固废)领域一个没落下,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核心产品。公司痛下决心把废气作为“主攻方向”,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厚积薄发中成效开始显现:近三年来销售增幅累计达180%,现在已成为国内从事废气设备研发制造到VOCs治理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军者。

  “早期我们服务涂装行业,他们的有机物排放成分比较单一,好处理,后来好多环保公司就一哄而上了,我们就转型做新材料、农药化工、医药化工。”公司财务总监龚向华说,走出“舒适圈”需要对自己的严要求,大信环境的工程师可不好当:每年他们必须对原有设备进行最起码6处改进——正是在这样的自我鞭策下,大信环境的RTO设备始终处在业内领先水平,能耗也相应降低。

  “我们的定位现在很明确,就是做有机废气治理的‘专科医院’!”龚向华表示。

  【纵观】

  打造一家“环境医院”,是宜兴环科园从多年前就开始探索的道路。

  种子埋下去了,但却未必能很快开花结果。在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看来,这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几个阶段有关。

  “第一个是江湖时代,这个时代主要靠客户关系,是宜兴环保产业胜出的时期;第二个是资本时代,央企、国企依靠雄厚的资本快速扩张,在PPP模式下高歌猛进,这也是宜兴环保企业走向配套地位的时期。”朱旭峰说,如今随着环保督察力度的不断加大,整个行业的逻辑再一次改变,环保行业进入以治理效果为主导的“效果时代”。

  江湖和资本淡去,科技的“硬核”地位便凸显出来,在精准治理中重构环保产业新生态成为一种可能。而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环科园,手里攒下的一批“黑科技”便成了一把好牌:艾科森生态环卫设备公司的太阳能生态厕所——无需外接水电、无需下水管道、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眼下是“厕所革命”的标志产品;碧诺环保成为国内首家将畜禽粪便发酵干化、炭化,最终制成生物炭的专业公司,使畜禽养殖完全达到零排放要求,在中西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生病了,病因在哪里要系统分析,要凭数据说话,不能盲人摸象,凭感觉拍脑袋。”朱旭峰说,环境医院的下一步,就是要把真正优秀的装备、专家和企业配置进来,进行科学的、服从效果的精准治理。围绕“环境医院”体系建设,目前环科园正在打造生态环境诊析平台、绿色金融资本平台、智能制造及集采平台、产业标准化体系、环境服务输出平台。已设立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污泥处理、土壤修复等11个“专科门诊”,同时也带动着像大信环境这样的“废气处理专家”迅速走向全国市场。

  最近的一个新闻是:环科园正在联合南京大学将重点依托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两大平台,全力支持 “环境医院”建成南大附属医院,构建院士坐堂、专家在线、特色专科齐全的能力体系,进一步提升“一站式环境治理方案提供商”的实操能力。围绕体系建设,近日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在环科园揭牌落户。“环境医院”和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将集聚一批环境治理的“特种部队”,打造环境领域最权威的“三甲医院”。

  自我赋能

  行业洗牌中输出新模式

  【场景】

  上月12日,宜兴环科园。

  一场环保创新创业总决赛正在这里举行,台下,已经参加过前几年比赛的创业者们正在抓紧时间交流。

  新奇环保是宜兴当地一家专注耕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企业,公司总经理汤水江是第二届环保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者。他的感受是,环保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每一个项目做好,扎实积累好口碑很关键。“把企业在细分行业内先做强,然后再做大,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结合资本、技术等更多的资源。”

  据悉,环保创新创业大赛经过五年发展,从800多个参与项目中筛选出上百个优秀项目,成功落地4亿元投资,培育了一批环保细分领域单打冠军、行业新秀。大赛也逐步成长为环保行业内创新企业形象展示、投融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的专业促进和服务平台,成为行内公认的环保双创头号专业赛事。

  【纵观】

  走访环科园,很多企业共同的感受是:环保产业大发展的一个“窗口期”已经到来。

  专家也指出,环保市场经过前几年在快速扩张、高歌猛进过后,问题不断显现,一批环保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不少大型环保企业负债快速增加,行业融资难、融资贵、债务高企、资金周转、回款难等问题凸显,环保产业的头部阵营已基本瓦解,整个产业进入加速洗牌的“动荡期”和“不确定期”。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以久久为功的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快速形成独特的环保产业生态和整体竞争力。“宜兴环保产业一直以来有个短板:轻资产,银行不太喜欢。有技术能力却没有资本实力,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朱旭峰说,环科园正在搭建一个“大金融圈”,和国开行等企业合作,在宜兴5000多家环保企业中优选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打造一个优质企业库,支持企业从原来做装备到做环境服务,由平台进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支持,环保创新创业大赛这样的活动,也正是其中挖掘“种子选手”、吸引资本注意的关键一环。

  互联网的手段也在不断给环保企业赋能:环科园与南大共建“宜正环保电商”,引进的云鲸网作为环保集采平台,集采购、电商、金融、销售等功能为一体,通过互联网直接建立供采双方的交易关系,实现智慧交易。

  “宜兴环科园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进行长江大保护的理念,落实好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园区提出的从解决单项污染治理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攀升新要求,向外输出环境治理新模式,争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长江大保护这些国家战略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朱旭峰说。

  (本报记者 胡志杰、蒋梦蝶 通讯员 林锋古、闵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