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一只“友邻包”串起邻里情

  本报讯 白色的帆布袋挂在门口(如图),里面的卡片上写着安仙琴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路过的邻居唐来娣看到“暗号”后,便照着清单把东西采购回来。随后敲开老人的门,进去聊了几句……这样的温情之举每天都在锡城上演,“邻里守望”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意义不言而喻,成为不少社区的主打“品牌”。

  唐来娣比安仙琴小十来岁,都是水秀新村的居民,然而两人并不认识,也没有讲过话。“我家住在一楼,有时候会看见她来倒垃圾,有时在社区食堂也能碰见。”唐阿姨说,当社区招募“友邻包”志愿者时,自己第一时间想到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安阿姨,觉得她很不容易,就跟她结对了。于是,一只白色的帆布袋,让两个不熟悉的邻居,成了好姊妹。每周都能看见唐阿姨拎着鼓鼓的袋子爬到三楼送到安家,而安阿姨每次走到唐阿姨的家门口,总要停下来聊聊天。

  “友邻包的想法,其实也是从居民的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河埒街道水秀社区工作人员徐一玮介绍。水秀新村206号的侯师傅夫妇均是高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邻居王梅娟主动承担起帮老人代买日用品的事,持续了五六年。“王阿姨让我们看到了邻里互助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她表示,社区通过走访梳理出230名有这方面需求的高龄老人,同时招募邻里志愿者,由居民自发认领结对对象,帮他们代买日用品和米、油等重物。

  同样的邻里互助项目在河埒街道稻香社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该社区现有生活照料需求的老人600人,而老年志愿者有100多人。“靠社区工作人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其实,最好的志愿就在邻里之间,就在居民之间。”社区工作人员王慕洁介绍,如何发挥100多位志愿者就近照顾、熟人陪伴的优势,使其成为社区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以老养老”互助新模式由此诞生。“早看窗帘晚看灯”,及时掌握和发现老人的紧急情况。目前,社区200多位独居高龄老人,都能得到志愿者的日常问候和关心。通过这一项目,“友邻相亲、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得以发扬,居民的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

  门对门的居民,却叫不出对方名字,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成为社会治理难题之一。“要做好社区治理,就要重塑熟人社会,只有邻里间熟悉了、有感情了,才能形成一股合力,社区治理才能真正做得好。”河埒街道民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人口密集区域,如今许多社区都意识到邻里守望的重要性,“邻里互助”正成为整个街道的主推品牌,以期推动社区治理带来实质的飞跃。

  (穆穆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