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为2020年添一抹书香底色

  文学通过不断发现新问题,拓宽着我们认知世界的边界。上周六,无锡市作家协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旅融媒中心与字里行间书店一起,举办了一场名为“一起读吧,作家和他的朋友们”新年私房书分享会,通过阅读活动将个性化的内容分享给读者,为大家解码书本中有趣的内容。

  ●逻辑之美

  分享书目:《共产党宣言》

  分享嘉宾:陆永基

  人一生中会接触很多书,很难说哪一本是最打动人心的。但从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身份来看,我想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打动人的是它理性而宏观的视角。这本书与普通的文学作品当然是有区别的,它主要表达思想观点或者对历史的观感。但作为一篇政治性宣言,有这么优美的文字,能够吸引人、感染人还是挺令人意外的。它对历史梳理得简单明了,对概念阐述得明晰精纯,气势雄辩、挥洒自如,整篇文章可以说情理兼备、汪洋恣肆,有着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数学家经常会说,数学是最美的,美就美在它的逻辑性。逻辑之美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充分体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是如此,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是理论著作但他的文笔优于一般作家。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共产党宣言》宏观的、理性的滋养。

  ●精神的“断舍离”

  分享书目:《道德经》

  分享嘉宾:蒋俊

  一本好的书不管从哪一页翻起,都能让人找到共鸣。《道德经》就有这样的特点。好的作品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结合人生经历、阅历去理解它、解读它。《道德经》短小精悍,但却是我花费最长时间去阅读的书。《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人处世,人生都可以遵循这样的参考建议。这部凝聚人类文明智慧的书籍现在还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慈”,个人认为应当是双向,不仅是要对别人好,首先要对自己好,要爱自己、认识自己。从“善”的角度来理解也是如此,《道德经》中也有很多关于善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别人善,还要激发别人对你的善;二曰俭,这两年流行的“断舍离”就提出了减少对物质迷恋的文化理念。其实节俭不仅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也适用。现在是一个泛娱乐的年代,但是很多精神娱乐其实是不必要的。应当用有限的资源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增加获得感。

  ●书也能调动感官感受

  分享书目: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分享嘉宾:阿福

  从读书人角度,我有一个习惯,拿到一本好书,把精彩的字眼和句子用键盘打出来,可放慢阅读速度。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耐读的就是好书。为什么卡佛小说值得一遍一遍地读?因为对写作者而言,模仿卡佛比模仿海明威难度更大。一篇看上去不起眼的短篇,按卡佛的写法,就会调动起你所有的感官感受。卡佛用心的不是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人物在感觉上和情绪上的细腻变化。他写得真实真切,就跟录像一样精准。用海明威的说法来看,这比新闻报道还更真实。

  我们讲唐诗宋词元曲好,那是把词语、意象、典故用到了极致。而卡佛小说是把普通人的感觉、情绪、动作、物品,浓缩到极致,没一句废话,所以也有人称他的小说是极简主义的代表。

  ●描绘城市的野心

  分享书目:《考工记》

  分享嘉宾:苏迅

  从《长恨歌》到《考工记》,王安忆用琐碎内容表达了生活,却不刻意去表现意义。《考工记》用无意义的东西表达了大时代、大命题,这就是她的高级之处。《考工记》还有一个特点是,语言有节奏、有韵律,如同诗一般,这样的表达方式难度特别大。

  王安忆是个写实主义者,她强调所有的作品、内容要符合内在逻辑。现下,有许多长篇小说改编成网剧,服饰、道具都很讲究,但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上却缺乏内在逻辑。王安忆在小说创作时会有这样一个要求:这个主人公靠什么生活?她常举的例子是《断背山》,作者为了写作而实地考证两个白人青年在山区放牧的可能性。虽然必须遵循逻辑,对于想象力有所限制,但她的小说却因此可以作为例证来分析当代人,有很强的社会学价值。

  分享嘉宾:殷国新

  王安忆在现当代女作家中是数一数二的。个人感觉《考工记》是作者心灵祛除浮躁的过程。她写《长恨歌》时是希望用一个人物来表现一座城市,到了《考工记》时,这种刻意性在慢慢减少。在上海作家中,她与张爱玲有着相似之处。但王安忆的写作更加严谨。读完《考工记》就可以发现,王安忆是有写作野心的,她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描述城市,特别是在表现上海、海派上。在这一点上,我想每个文字创作者都需要进行一些反思,在创作作品时有没有写下“根据地”的野心,王安忆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这对我们无锡作家很有启发。

  ●个性成就文字极致

  分享书目:《月亮与六便士》

  分享嘉宾:刘小备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第一点是因为它非常有趣。即使是经典书籍,书本的趣味性也非常重要。如果它比较晦涩的话,那么比较可惜,会错过了与更多人相遇的机会。对于作家毛姆,大家的印象是他比较尖酸刻薄,比较偏激。但恰恰是他这样的个性成就了他文字的极致性。这种极致也达到了另外的高度,特别有趣。它对社会、世界的不屑与抨击都是通过特别幽默的方式表达,写作方式也是一针见血,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它的文字吸引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找到了我们要怎么活着的答案。我一直在思考:毛姆的这本书是1919年出版的,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社会、人情,所有这些情感体验与当下的社会情景还能匹配,这也十分有趣。

  ●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

  分享书目:

  《山家清供——古人的雅致生活》

  分享嘉宾:刘晴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讲美食的四大奇书之一,作者林洪是“梅妻鹤子”林逋的七世孙。他所处的宋代虽然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科技、文化、经济上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本书记录了宋代的百余种美食,也记录了当时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奇书呢?林洪在写这本书时不单单是把一种食物怎么做记录下来,更有意思的是他旁征博引了许多当时的、前朝的、本朝的文人的轶事和文人典故,还有很多唐宋的诗文佳句,再加上他给每一道菜取了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这样的描写可谓别开生面。

  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美学经历了老庄,经历了禅宗,达到了一个非常纯净的境界。可以看到,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的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追求心灵深处一种非常精深、微妙的人生况味。对于我们而言,《山家清供》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了解在食源、食料更加丰富的当下,我们为什么对李子柒现象这么关注,我们到底缺了什么?

  ●全景描述“南渡北归”时代

  分享书目:《南渡北归》

  分享嘉宾:刘桂秋

  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套书是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共三册,一共有二百万字,是一套大部头丛书。《南渡北归》纵贯大半个世纪,以宏大叙事和细节兼备的方式,全景描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里面当然也会涉及到不同的学术门派、不同的学人之间的学术观点主张乃至彼此的纷争,也会涉及到政治与学术间那些交缠、纠葛的复杂关系。

  这套书,有两个方面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一,在时局动荡、战火遍地的环境中,为什么会诞生一批学术大师和一大批学术著作。第二,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八年抗战。所谓“南渡”,所谓“北归”,都是归因于抗战。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不仅面临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绝续的问题,同样也面临中华文化的命脉是否会断裂的问题。而书中以大量篇幅记载描叙的,便是在当时极其危难困苦的环境下,无数的从教者、从学者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

  ●自然主义的写作

  分享书目:《优山美地》

  分享嘉宾:徐杰

  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理由。第一个是写作时间比较早,直接推动了罗斯福总统在美国设立永久保护国家公园。这个概念也慢慢进入中国。这本书是在提醒我们,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改善和便利,对世界的体验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但是我们依然会处于焦虑中;第二个推荐的理由是缪尔所写的自然观和我们的自然观还不太一样。美国自然公园提倡恢复原始的荒原状态,人类不应当去打扰这样的状态。对游客前往北冰洋、南极等当代休闲观也进行了批判;第三个理由是依照自然主义进行写作,档案专业的身份强调朴素原始的凭证、记录。而恰恰是用原始朴素的语言去记录描述世界时,才能理解真正的魅力。读者充满着了解世界真相的好奇心,这本书正满足了这方面的渴求。

  □哲肖 实习生 朱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