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三省一市,面积大约是35万平方公里。长三角第二个层次叫长三角中心区域——“1+9+9+8”,1就是上海,2个9分别是江苏9个城市和安徽9个城市,8是浙江8个城市。第三个层次就是在三个区县的220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实践证明,这个区域一体化发展显示出强大的协同互补、聚集规模优势,可以避免各自为政,防止产生分工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防止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能够打破行政制度的壁垒,高效率地配置资源,更好地解决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减少城市间的摩擦,促进城市互补和协同,优化城市的核心功能,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切实回答好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大命题。制度创新是多层次多领域,或者叫多维度多角度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长三角三省一市都出台了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
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还要建立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的协同常态化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法规支撑和保障。强化长三角中心区域城市的联动合作,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共商共建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点。
建立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作为制度创新,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提供保障。而科技革命也会引领制度创新,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市场规范方面,破除资源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完善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加强产权交易的信息共享,建立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比如说探索建立水权、排污权市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等。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还有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开展区域异地储存信用担保等业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的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外商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同时也要推动服务监管部门跟进国际人才的信息保护。
在城乡建设方面,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用好跨省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来支持重点项目等。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共同制定长江、太湖等重点跨区域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建立长江、淮河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公共服务方面,建立创新跨区域的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长三角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府服务,加快实现民生保障和企业公益等事项异地受理一次办理。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