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财经周刊·金融

服务“小微”,银行信贷应善于放“长线”

  岁末年初,锡城各家银行相继晒出了2019年度经营成绩单。其中,不少银行引以为傲的就是商业信贷业绩不俗,而之所以能收获累累硕果,则是其将广阔的融资渠道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通过“放长线钓大鱼”的方式,持续实现银企双赢。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也表明,商业银行扶持小微企业不仅能收获短期收入的“小账”,而且更可获取推动经营转型、业务长期发展的“大账”。

  几乎所有企业都由“小微”起家。当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阔步走向资本市场、选择直接融资渠道时,作为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的信贷业务该如何开拓新空间?这无疑成为不少银行必须面对的深刻课题。换言之,也就是银行需要重点服务哪些客户?答案肯定是小微企业,这既是银行业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机遇所在。

  无锡堪称国内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不少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扰就是融资难、融资贵。“‘小微’有需求,银行想办法”,此言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颇引人深思。对于锡城银行业而言,浩似繁星的小微企业应是资源而非负担,关键之举是怎样主动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精准对接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求资之“渴”。

  服务小微企业,银行必须具备战略目光,注重长远规划。 不可否认,对于银行信贷员而言,做小微业务“辛苦”,苦在点多、面广,苦在经营成本高,苦在信用风险相对较难把控。但从长期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必定大有可为,因为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普惠性强,在成长过程中常有融资需求,这就很有利于银行拓展信贷业务,但前提是银行不仅需在前期予以大力帮扶,而且必须努力探索出切合实际的小微企业扶持体系,让小微企业真正成为银行的潜在市场资源。

  所以,怎样保证小微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银行除作出简单直接的减费让利举措外,更应该从信贷供给、资金价格等方面入手,对小微企业持之以恒地实施“精准调配”,尤其是不能在中途随意“断炊”。一方面,尽力为小微企业配置好系列化信贷计划,在小微企业遇“险”时及时出手相援;另一方面,努力打通政策性低成本资金进入小微企业的通道,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令银企双方均能降本节支,获得预期收益。

  此外,银行还应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切实做好风险管控,发掘真正优质的小微企业,并注重跟踪培育。为充分调动信贷员“敢贷、愿贷”的积极性,银行还需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创新产品模式,提升服务效率,进而推进银企长期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