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眼看着旁边两人已经在修胚,胡妍灵急得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自尊心很强的她赶紧加快了手速。昨天,是“与‘泥’有约蝉艺空间”残疾人泥人工作室春节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7名学员指尖的泥巴仿佛沾上了喜气,迫不及待迎接春节的到来。因为过完年,这批学员就能从学习状态转入生产制作过程,拿到计件工资了。这意味着残疾人也能成为惠山泥人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课堂上,穿着红马甲的学员们,有的在揉泥,有的在压胚,有的面前已经摆放了好几对半成品“粗货”。大家各忙各的,脸上的神情十分专注,手中的泥巴鲜活而灵动。担任指导老师的周汉庆是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面对这群“特殊学生”,他时常会被他们认真的样子感动到。
“他们接受能力慢,所以教起来一定要有耐心。”说着,在一名学员修胚时,周汉庆举起手,事无巨细地教他如何熟练使用工具。虽然用模具印制的“粗货”看起来并不难,但对残障人士来说,揉泥要使多大劲,擦胚如何不产生裂纹,每道工序里的学问都需要他们慢慢消化才能掌握。“普通人一小时能制作10对半成品,他们可能一半都达不到,但眼下追求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周汉庆说。
别看学员们在肢体、智力、精神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可各个都有一身本领。吴蔚学过点心制作,焦晴会十字绣,章凯爱画画,胡妍灵做的手工皂邻居都喜欢。这回,又学会了泥人制作这项新本领,大家都很开心。“泥巴太干容易裂,可以用喷壶洒点水”“修胚最关键了,成败在此一举”“泥巴要揉得好,力气一定要大”……学员们将制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一一道来,脸上的笑容简单而又真诚。
这间残疾人泥人工作室由惠山街道与惠山泥人厂携手举办,2018年9月开班以来,每个星期上三个上午。目前,他们已经学会了产品制作的一半工序,可以承接半加工作业了。“春节过后,就能让大家正式投入生产,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完成一件,收购一件。”惠山泥人厂厂长沈大授说,每件产品背后都有学员编号,通过验收就给以报酬。“一来残疾人能通过双手获取收入,二来也是对泥人厂生产能力上的有益补充。”沈大授说,非遗传承本身就存在困难,后继无人、缺乏稳定性,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残疾人从事非遗就业中得到缓解。
惠山街道残联理事长朱敏红也认为,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传承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残疾人非遗就业为非遗和残疾人创造了真实效益,“残疾人非遗就业应该重质不重量,做到为残疾人真正赋能,在传承非遗的前提下,实现残疾人的灵活就业与社会融合”。(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