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阅读一本书,你的眼前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来自不同领域的爱书人,和读者们聊聊他们眼中的阅读。
书籍可以抵御 时光的侵蚀
□黄小龙
2019年,我出版了散文集《表情》。“突破”是2020年对自己最想说的两个字,尝试从散文到小说的转变。散文、小说、诗歌,逐级递进,影响世界的往往是小说。写惯散文转笔写小说,难的是开始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会辛苦,会很累。要透过表面镜像触及本质的东西。天赋在热爱里产生,除了热爱,还要不停操练笔头。我尝试建立自我的语言体系。现有的文字还没有区分度,语言太平凡了。我要吸收、探索,借助阅读的力量,我没有偷懒的理由。
除了内省,必须借助外力。黑陶老师给我开出“药方”:多读多思多写。精读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反思他们写作的路径,写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
电子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纸质书阅读的仪式感荡然无存。我一直很固执,纸质书绝不会消亡,书店的体验感不可替代。书架上陈列着一排排的惊喜,随意打开一部就是一个精彩的思想宝库,藏着现实生活的密码和迷人的未来。那种扉页滑过脸庞的触感多么生动,那股书墨清香记忆里飘着回应。阅读是超越时间、空间纬度,探索世界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方式。没事就多看看书吧,你读过的书也绝不会背叛你。
经典作品成为畅销书是必然的,那些反复加印、感动着我们又感动着后来人的佳作是全人类的精神宝藏。但畅销的也未必都是好书。阅读和品尝美食一样,关键是合不合自己的胃口。新年已到,书单见仁见智,我也给自己物色了一批书目。我不先入为主,也不陈诉自己的观点,只和您分享作品当中的金句。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审美体系,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
“科学和神都把力量明明白白地显示在人们面前,那你就必须从中选择一样来相信了。”
——阿来《云中记》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贾平凹《自在独行》
书籍汗牛充栋,能打动你的也许就那么几部,它们等候在那里,等着你带它们回家。书可以抵御时光的侵蚀,它是我们生命长河里灵魂可依的支柱。花大量时间阅读新书是一种选择,留足时间,重拾读过的经典,也不失为明智之举。那些书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考验,而你也经历成长,到达成熟,直至衰老,它成了一个参照物。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聪明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怀念不如“相见”。2020年,愿你遨游书海,来一趟心灵修行!
(作者为青年作家)
读书如游览 “小径分叉的花园”
□俞香顺
在大学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我可以说是无一日不读书。教学与研究都是需要“极深研几”,而读书是最基本的功夫。
我每年都会重温经典的作家别集、作品选集,含英咀华、沉潜往复。2020年计划精读《唐诗选注评鉴》,这是安徽大学刘学锴教授历时四年、全部手写、完成于80岁高龄时的封笔之作,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共选唐诗650余首。选诗既重视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又充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艺术整体性和可读性。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评价其为“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诗大型选本”。此外,还计划重温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我初读《唐宋名家词选》大概是1990年,现在已经读“破”了两本,这次重购的版本收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龙榆生词学四种”。
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是花卉审美文化,出版过《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梧桐审美文化研究》。近年来,集中于“《红楼梦》植物文化研究”,已经发表了系列论文。2020年计划继续精读《红楼梦》以及相关著作。文本细读是做学问的基础。我的一位老师退休之后,坚持每天读两回《红楼梦》、每年写两篇“红学”文章,这让人感佩。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植物王国,出现的植物超过200种,曹雪芹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知识。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多种通俗读物,介绍《红楼梦》中出现的植物及其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潘富俊的《〈红楼梦〉植物图鉴》。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现任中国台湾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将“所学”与“所爱”结合起来,推出了《〈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这些著作别开生面,都是畅销之作。《〈红楼梦〉植物图鉴》收录所有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溯及《诗经》以降的文学传统。读者可以直接参照章回,按图索骥,轻松阅读《红楼梦》。
平时除了专业阅读之外,我也喜欢杂览文史著作、文学作品来消闲,尤爱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作品。2020年,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都在我的阅读计划内,另外准备集中读宋史专家虞云国的《细说宋朝》《南渡君臣》《南宋行暮》等。文学作品方面,2019年我读了最新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则臣的《北上》和李洱的《应物兄》;其他的几部,如徐怀中的《牵风记》、陈彦的《主角》,则在今年的书单上。
当然,计划读书只是一方面,读书有时就如同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游览,时时充满偶遇、惊喜;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读书才更成为一件趣事。(作者为教授、文学博士)
大学:人生中最能 安静读书的时光
□张雨龙
最近去采访一名已经成功保研的大四学姐,采访之前看了她那份华丽的履历,心中颇为佩服。加上刚进大一本来就没什么底气,采访时我就只敢问一些四平八稳的问题。但当学姐提到她为竞赛投入了多少精力时,我随口问了一句:“平时这么忙,你还会去看些‘闲书’吗?”她顿了一下,说:“时间确实少了。”
这倒没什么,我相信大学里有很多不同的路,而且每条道路都充满着光明与希望。只不过我还是想多花点时间去看看书,我相信,一些实际的社会经验和工作技巧,也许可以靠其他途径获得;但是,对复杂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与判断,对于自身既有观念的不断反思与刷新,是必须要靠长期坚持的阅读来努力获取的。况且,已经有不少老师告诫我们,大学也许是一生中难得能安静读书的一段时间。
我看书不成体系,喜欢通过一本书接触另一本书,通过一位作者结识另一位作者。“学新闻要有历史感”,除了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我计划中另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是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最初传播学老师在课上提到这本书时,我还在想这又是什么野史或者传奇小说。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当初想法过于幼稚了。《叫魂》从书名上来看写的是谣言的流传引起的恐慌,但远远不止这些。孔飞力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乾隆年间的小小叫魂案入手,将整个康乾盛世的中国众生相、官场运作套路以及清朝官僚体制特点描绘到位。
初中时便从课本上认识了胡适,但真正对他有所了解还是进了大学这半年。这半年里读了胡适的一些文章,他的思想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等。当然,我也比较好奇胡适先生是如何培养自己这些思想的,所以2020年计划阅读他的自传——《四十自述》。读传记是了解一个人的“捷径”,但是给胡适作传的人着实不少,而我又怕被一些作传者引入“歧途”,所以觉得还是自传更值得信任。胡适在这本书里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九年的家乡教育、从“信神”到“无神”、上海求学经历和文学革命的开始等,内容真诚,文字朴实。胡适晚年的关门弟子,也是在上文所提到过的唐德刚先生曾说过:“青年人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必读的第一部书。”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也在我的读书计划之列。这本书是由古代文学老师所推荐,据说曾经风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不太厚的一本书,回顾巡礼了中国自文明诞生至明清之际的美学演进历程,将感官之美背后所蕴藏的庞大的知识分支展现出来。还有一本《千家诗》,这本书是旧时中国孩童的启蒙读物,而我是2019年才开始读,而且只读了一小部分,所以这本书又“入选”了我2020年的读书计划。高中学理科,在古诗词方面实在是欠缺太多,这既让我成了“薄情钝感”之人,又限制了我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得找一本诗选补一补。
所谓“开卷有益”,至于有多少益处,则不必我去焦虑关心,毕竟,功不唐捐。
(作者为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级本科生)
阅读让内心 丰盈澄澈
□接玉松
时光如白驹过隙。盘点过去的一年,就阅读收获而言,似有局促不安之感。恍惚间,整日忙于琐事,阅读成了奢侈之事,行走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间,难以整理心情,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记得若干年前大学毕业之际,无锡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寄语我们,离开校园之后,人人都能读一本好书。当时浮躁的我们,人心恍然,听毕皆哄堂大笑。如今再仔细回味朱维铮教授的毕业赠言,这么多年,我们又何时真正地读过一本好书?
没能认真地读一本好书,关键在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社会发展节奏很快,一切皆是行色匆匆,没能静下心阅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工作太忙”。这其实完全是个借口罢了。当今社会,人人一部手机,碎片化的阅读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有一句诗这么写道,“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阅读,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快屏阅读固然能给予我们碎片化的知识,但就海量的知识而言,这仅为星星点灯,难成大器。
就阅读而言,我归于传统,喜欢坐在桌前捧一本纸质版的书静读。作为优秀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籍通过文字的表达让读者获取任何想要的知识。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还可以从书本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净化心灵,让自己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想提升自己,就必须摒除浮躁的心态,重新找回上学时的心境,在书海中触摸灵魂,解码困惑,求索前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静心。阅读是个思考过程。要思考,就必须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沉静其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让心灵远离世俗杂念,安定闲适地坐下来阅读,体会书中蕴含的理和美。可以说,静心阅读,不仅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更是一份恬适的阅读态度,是面对纷繁喧嚣、物欲横流世界的人生选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耐心。我始终觉得,阅读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必须建立在书籍之上。它需要认真与专注的心态与态度,要求“身体静止不动”的认真与专一,需要“自我约束”的自制,需要“对头脑也是一种挑战”的判断与思考。就像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描述的:“当人们学习阅读时,人们是在学习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身体静止不动。自我约束不仅对身体是一种挑战,同时对头脑也是一种挑战。句子、段落和书页一句句、一段段、一页页慢慢地翻开,按先后顺序,并且根据一种毫不直观的逻辑。”这更是道出了耐心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
新的一年,我既要读工作专业书籍,也要读专业之外的书如《平凡的世界》《莫砺锋诗话》《如何阅读一本书》《人类简史》等,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让自己的内心丰盈澄澈。
(作者为档案史志工作者)
让书香 浸润新年
□李仙云
定一个阅读计划,照单阅读,只有自律加执行力,才能达成心愿。
喜欢阅读静处的我,一直在关注雪小禅,她的世界温馨而浪漫,她的日子不惊天不动地,可却把每分每秒都过成了自己的良辰。最近新版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一书,是她在旅行途中听来的一本故事集结,里面记录的人物可谓“三教九流”,但不同人物身上所折射的人性光芒却让她感慨“我希望自己,不仅能仰望,更关键的是,怀着慈悲之心,能低下头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相互关照、取暖。”
对蒙曼老师的喜爱,是源于她在《中国诗词大会》那风趣睿智又博古通今的点评。随后看了她对多情、自负又骄傲的楚霸王项羽的精准解读,更令人拍案叫绝。极喜古诗词的我,在书店看到《蒙曼品读最美唐诗:人生五味》,粗略一翻就爱不释手。思维一下子就被她对人生五情喜、怒、哀、乐、怨的精彩独到的诠释深深吸引,这些诗句穿越千年,在蒙曼老师入情入理的解读中,一个个或唯美或沧桑或喜悦或哀伤的故事,就鲜活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地呈现眼前。古诗竟是这般深情唯美,令我情思旖旎。那古今相通的情感,历久弥新的丰富内涵,以及诗句所表达的人生况味,突然就让我领悟了蒙曼老师那句: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恒。
秦人读“秦腔”,那是颇有一番滋味的,而诠释这秦地之音、秦人之腔最令我喜爱的,就是被三毛称为“大师级作家”的贾平凹。我也和三毛一样,对贾先生的文笔最有感应,他的散文集《愿人生从容》,书中一篇写我家乡的散文《感谢混沌佛像》,读来犹感意蕴深厚。作者不顾地势险峻、太阳炙烤,在刺藤缠绕、群蜂乱舞的悬崖峭壁间,竟在无路可寻间蹊跷地找到流传千年的千佛洞,而令他惊喜若狂瞬间跪拜于地的,却是一尊没有成型的“混沌佛像”。那一刻,犹如在暗夜走来一个身影,虽五官眉目不清,但你却分明知晓那就是你的某位亲人。在似懂非懂间,我恍然合书看那封面,简洁淡黄的底蕴,几笔就勾勒出起伏的山峦,一个茕茕孑立的渺小模糊身影,走向浩渺天地间,宛若身处红尘的你我他。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唯淡定从容方能笃定地走过这一生。
我将在这三本心仪的书籍中,开始我的新年阅读之旅。很欣赏网友的一句话:“春节正是读书好时节,在浓浓的年俗中浸入一种高雅的书香,不仅是别致的精神大餐,更是美好的人生况味。”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在家人欢聚酒酣耳热之后,若能放下手机离开牌桌,在书籍的墨香中给平日疲累漂泊的心灵,来一次安抚与滋养,那份充实熨帖,相信连年味都变得丰富而生动了。(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题图摄影:宗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