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逯恒贞
1月30日,江苏省卫健委公布无锡市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例,截至当日全市共确诊10例。这个春节,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用救死扶伤的大爱守护着锡城百姓的生命健康。作为全市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市五院全院上下整体动员全力备战,自抗“疫”开始即组建四支应急梯队,为更强有力地完成救治任务,医院日前再次组建两支后备梯队。六支梯队的医护人员表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 两支梯队已进驻战“疫”一线
自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役打响后,市五院成为主战场,春节前已成立四支医疗救护组应急梯队,各个梯队人员明确,包括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自1月23日进入负压病房以来,首批第一梯队18位医护人员战斗在疫情一线,和病毒“零距离”作战。穿三层防护服、戴两层口罩、两个帽子、两副手套、眼罩、面罩,如此“全副武装”后,他们在工作6小时内不能吃饭、喝水。结束工作后,他们不能回家,而是在医院专门设置的休息区里休息,同时接受医学观察。如此辛苦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了8天。
在收治病患的公共卫生大楼即C大楼,紧张而繁重的诊疗工作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有条不紊开展着。在该大楼内,下转第3版>>>
战“疫”梯队由四升六
上接第1版>>>设置有可减少感染几率的负压病房,同时还设有若干隔离病房。目前,除第一梯队18位医护人员外,第二支应急梯队也已进驻C大楼,与首批战友们并肩作战。同时,为保障后续作战能力,继四支梯队后,日前医院调动各个科室的医护力量,又快速组建了两支后备梯队,队员们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投入战斗。
■ 医院组建“心灵绿洲”心理咨询师团队
“看起来都是些娇滴滴的小姑娘,关键时刻她们搬得动病床,扛得起设备。”市五院护理部主任陈菊娣告诉记者,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为了尽量减少进入C大楼的人员,除日常的护理工作外,护士们还承担着每天的消毒、保洁、运送垃圾等工作。一个病人进来,意味着一整套生活所需全部要跟上,病人有什么需求,护士就要全权负责。看到每天刷新的疫情消息,病人们难免忧心,每当这时,护士们总是第一时间安慰他们,做好心理护理,让他们安心。因此,无论在负压病房还是隔离病房中,护士与病人的密切接触时间是最长的。
在一线奋战的护理人员中,最小的出生于1997年,最大的46岁。资深护理专家中,既有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王敏娟,也有在2009年甲流大流行时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王叶丹、王婷、胡新亚等,关键时刻,大家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每班6个小时的工作下来,护士们脸上都是口罩留下的深深勒痕,手套戴久了,有些护士过敏,手上起了一片片湿疹。在高压状态下,对他们的体力和心理都是重大的考验。为此,医院专门设置了休息区,常备点心,每天供应营养餐和水果,还组建了一支“心灵绿洲”心理咨询师团队,为梯队人员排解压力,最大限度地为一线人员做好保障。
■ 医疗前线,他们是夫妻也是战友
在五院的救护组中,还有不少夫妻档,共同在医院坚守。检验科班组负责人张时良是医疗救护组第一梯队的成员,独立承担负压病房所有接诊患者的全部标本检验工作。常常是身穿几层防护服在患者的标本前工作,冒着容易被感染的风险,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每次有新患者进入,随时接受检验任务,不分昼夜。他的妻子周珊峡也是五院的一名药剂师,春节也坚守在岗位上。“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义不容辞,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丈夫进负压病房工作意味着至少一个月才能出来,周珊峡虽然不放心,却依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张时良的女儿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在读的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特殊时期需要在岗位上贡献力量,尽管很想他们,她还是很懂事地送上自己的支持。
同样在医院超声检查岗位上工作了19个年头的秦菲从大年夜起就坚守在医护隔离区,承担起负压病房的心电图、超声检查工作,随叫随到,没有怨言。她的丈夫邓俊也是五院的一名医生,对于妻子进医疗救护组第一梯队的选择,他第一个支持。夫妻俩有一个已经上初三的儿子,这个春节假期,小伙子只能依靠七十多岁的爷爷前来帮着照应。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救治患者更重要。
像这样为抗击疫情坚守一线的夫妻档,医院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家庭的缩影,脱下工作服他们如其他家庭一般无二,而穿上白大褂,他们就是对抗病魔的白衣战士。面对疫情,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