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给高三的你 战“疫”中的小确幸

  □ 张烨

  题记:鲁希叶·阿巴尼在《生活之良方》一书中说道:我们必须承认伟大在被迫中产生,钻石在熔岩中形成,人类最美的灵魂之花常常是由泪水浇灌。我们不能从生命的伤心之处逃离,不管它们多么锐利,我们都必须去经历。

  一直想给今年的高三学生写点东西,但又觉得无从下手。今年对于要参加高考的这批孩子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2002年,出生后不久就经历了“非典”,而在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重要时刻却又赶上了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说,他们太不幸了,而我则认为“赶上”了也就赶上了,它不失为这批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将告一段落时接受完整而有意义教育的另外一种考试或经历。村上春树在他的随笔集《朗格汉岛的午后》中提及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词语——小确幸: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心中隐约期待当然不是指这次大家都在直面的疫情风暴,涉及生命攸关的病毒我们谁都不愿意碰到!我想这里更多指的是在风暴漩涡中心的我们每个人直面生与死的真实情境时内在的思维秩序和价值逻辑。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在这样一个全面抗击疫情的大场面中,有机会直击自己的所感所悟而作出合乎情理的抉择而感到确幸么?

  我们在当下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需要有足够的“掌控感”,不仅能掌控时间,掌控学习,掌控身体,而且能更好地掌控自我的内心独白。告诉自己这种掌控能力一旦成为植入个体的素养内核,就能帮助个体从容应对各种复杂事件挑战,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前瞻性和挑战感。所以,作为肩负未来社会建设的高三学子更应该清楚地知道,这种超越工具理性的掌控在帮助自己合理地支配、安排时间,调整心态,锻炼身体之余,其实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推动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同一性的确认和自我设计(规划)能力的养成。它不是分数,却是比分数更可靠的生命阅历和人生收获。遇见它,谁说不是我们在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小确幸”呢?

  掌控自我之余,我们还需要背负点同理心上路,也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要随时能作出一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理解,能将自己具身认知以后的感触即时演绎为思想或行为,并能用积极的处理方式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有效回应。在当前抗击疫情的战斗面前,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都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坚守人道主张,怀揣悲悯意识躬身入局,综合运用多重感知觉器官,帮自己在澄清事理、觉知人性的过程中,能用坚实有力的行动自觉来消解对事件本身的痛楚,这是我们的责任。

  加缪说,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在疫情面前,我们只有与数据为伴,与感悟为友,才能在陪伴事件本身发展的同时,找到回馈疫情本身、发展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民众综合素养的可靠表达方式。窃以为当我们以爱与同情心作为行动原则时,我们可以创造、发展并建立一个有益于所有生灵和身处环境的全新系统。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在高考面前应提前作答的另一份人生答卷吗?

  对于这一批即将要跨入大学之门的高校准新人来说,他们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性。祖国,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生热爱并应热烈回报的情感圣地,无论她有暂时的困难,还是有长久的辉煌,我们都应深情地凝望,并用自己的全部所能来回答她热烈的呼唤。跨越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苦难意味着我们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反思力量。不负韶华、学好本领是青年学生抗击风浪、建设祖国最好的证明和回报!或许这才是青年朋友从这次经历中真正收获适应生活,超越生活,带有价值理性的最大确幸。

  (作者系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