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抽丝剥茧 寻迹查源

——看流调人员如何深入一线排查病毒传播链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流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在无锡市疾控中心,就有这样一群流调人员,他们身穿防护服,手提应急箱,步履匆匆地奔走在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之间,从患者的叙述中抽丝剥茧,寻找传染来源并切断传染途径,不让病毒扩散。

  ■ 凌晨1点任务来了,全副武装马上出发

  1月31日凌晨1点,市疾控中心流调组施超接到通知: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多名发热患者,请求流调。

  接到通知后,施超边联系同事,边往医院赶。进入医院隔离病房前,他们先要一层层穿上防护“战袍”,将自己全副武装。随后他们立即开展调查,询问患者在发病前后的暴露和接触情况:“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是什么?有没有湖北等外地旅居史?搭乘过哪些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去过哪些人员密集地?……”

  施超介绍,流调工作要求及时、全面、精准、细致。一接到指令,他们便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不分昼夜没有饭点,手机24小时在线,一有情况立马出发!晚一步病毒就可能一传十、十传百,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调查时,流调人员还需要“脑补”一些画面。比如,患者过去14天有没有跟亲戚、朋友一起聚餐等聚会活动?去过哪些公共场所,有没有有效防护?一句句地询问,一项项地排查。一旦忽视、遗漏一条细微的线索,就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调查结束后,他们一刻不能松懈,马不停蹄往回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撰写出最详细的流调报告,为疫情的病因学分析、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 密切接触者共有321人,谁是传染源头

  考验流调队员的,绝不仅仅是体力和速度,更是脑力。患者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作为一个自然人,其生活轨迹往往零乱多变,社会交集更是纷繁复杂。2月6日,宜兴市某医院收治了一位私营业主,经检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位病人发病前有购物、外出短途旅游、聚餐、聚会、多次医院就诊经历,且没有去过湖北。那么他是从哪里感染的呢?

  流调人员孟晓军等人通过公安调取信息,最终共排查密切接触者 321人。他们发现,公司内一名员工的家属常驻湖北,近期来宜探亲,但这位员工并没有发病,仅仅有轻微的头痛和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药后就康复了。通过采集该员工血液标本,他们发现这位员工虽然核酸检测阴性,但血清抗体呈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过病毒,传染病的源头谜底终于揭晓了!

  流调的难度来自方方面面:新冠病毒感染者会出现部分症状轻微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就像上述病人,其传染源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有些病人由于潜伏期时间长,很多行动轨迹记不清了;有些人顾及隐私,不愿意谈细节。这时,流调人员就不得不化身为“福尔摩斯”,通过不同信息交叉对比、相互印证,对所有可能存在的信息及疑点一一梳理,对所有涉及人员一一核实,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的传染链条,最终查明传染源头。

  ■ 100余名流调人员,检测病毒标本19000余份

  “截至目前,无锡市新冠肺炎病例已实现多日零报告,说明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已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眼下复工、返工潮已经到来,提醒大家需格外重视预防……”近期无锡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可是流调人员仍然每天加班,经常写流调分析报告到深夜,就是为了更好地研判分析疫情发展变化,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和事项,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防控建议,为政府决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目前全市流调人员共有100余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流行病学调查相关病例2000余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1400余人,检测新冠肺炎病毒标本19000余份。

  (张纪红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