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为诊疗方案修改完善提供支持

刘良团队正进行后续新冠肺炎患者已解剖遗体的病理研究

  《法医学杂志》2月25日发布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这份报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团队完成解剖手术并观察研究的成果。

  3月2日,刘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迫切希望能跟临床医护人员详细沟通遗体解剖发现的更多细节。“通过解剖希望最快找到病变,及时反馈给前线临床。”

  当前哪些发现对临床有启发?

  2月16日,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刘良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解剖。目前,该团队已完成9例遗体解剖,正在进行后续几例已解剖遗体的病理研究,通过与临床医护人员的交流,为诊疗方案修改完善提供支持。

  报告称,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

  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遗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刘良团队发现,从这例逝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刘良打了个比方:肺泡是前线阵地,黏液破坏了交通,氧气就送不上去,前沿阵地就容易失守。目前,道路打通是关键,但现在道路被堵。

  尸检并不能指导医护人员干预所有病例,但是对肺部黏液问题,只需稀释肺泡黏液,比如翻身拍背、运用化痰药物,就能改观。

  新冠肺炎对于人体其他器官是否有损害?根据报告,患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不明显;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

  网络上对其言论的一些解读不准确

  刘良最近有些烦恼:一是感觉跟一线医护人员沟通不够,他迫切希望能跟临床医护人员详细沟通解剖发现的更多细节;二是网络上对其言论一些不准确的解读也令他困扰。

  一条信息在网上流传很广,“病患遗体解剖发现死亡者肺部出现大量痰栓,痰栓是由呼吸机使用所产生的,痰栓最终致人缺氧而死。”并表示新冠感染死亡人数下降是因为刘良的尸检结果改变了临床治疗方法。

  刘良在朋友圈发表“严正声明”辟谣。“我没有干预任何个例的临床治疗,每个病例都有他的不同特点。”

  刘良说,把信息归纳总结起来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毕竟解剖发现的有一些是患者个体的病变,不是病毒本身的特性。现阶段对遗体标本没有什么要求,后期随着对新冠肺炎的理解增加,他希望能够进行筛选,将年龄组、性别等因素考虑进去。

  从事法医病理学工作30余年来,刘良亲自检案数千次,其中不乏国内、省市内的各种疑难、典型、重大要案。从1月22日开始,刘良不断在朋友圈里表达对病理解剖介入抗疫的焦急。

  刘良说,不知道病毒在肺里、肠道里是怎么分布的,也不知道突破点在哪里,就是“盲打”。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从器官学、组织学、细胞学的形态,甚至从分子学的形态去判断识别敌我双方在哪里交战,这就是临床病理要做的事情。

  (新华社武汉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