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无锡教育聚集一群心理志愿者,紧急救助过外地咨询者,安抚过学生和家长……

帮更多人心灵穿上“盔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被各种信息冲击的心灵也需要防护。我市教育系统早就关注到师生和家长的情绪,在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支持的同时聚集本市教育系统的心理志愿者,于1月31日搭建了全网贯通的疫情心理防护平台。这个平台启用一个多月以来,心理志愿者们在电话线、网线另一端,成为了众多学生、家长心中的一抹温暖。

  ◆保持通话

  紧急援助外地学生

  本是为无锡师生、家长提供的心理防护平台,曾紧急援助过一个外地学生,这让志愿者们印象尤其深刻。心理志愿者、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教师谭柯佳最先接到求助者电话,谈及此事她依然感慨万千。

  2月2日晚上入睡前,谭柯佳想到心理热线需保持24小时畅通,便没有关闭手机铃声。2月3日清晨5点03分,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里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语速慢,口齿不太清楚,听起来状态很不好。”谭柯佳说,小女孩说自己做了极端举动,结合她表现的状态,把迷迷糊糊的谭柯佳吓得一机灵,顾不得披上衣服立即下床走到书房找纸和笔,询问、记录信息。意识到事情紧急且严重,尽管受过培训但从未有过危机干预经验的谭柯佳心里有些慌乱,瞒着对方悄悄叫醒母亲,递过记录着有限信息的纸条让母亲赶快报警。

  “我向心理志愿者工作群里的领导和小伙伴们求助。整个团队立即行动起来,有的与警方沟通,有的为我提供帮助和指导。那一刻我心安定下来了,我知道我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第一次通话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之后谭老师主动打电话进一步搜集有用的信息,两通电话一共打了将近4小时。最后这一情况转交给当地警方。谭柯佳说,当领导告知已经确认孩子安全时,感觉很好,很庆幸自己加入这个团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有一种成就感。

  ◆手书内容

  为学生解答困惑

  居家学习的家长、学生也可能因种种原因导致心理产生问题。心理志愿者、江阴一中心理老师夏晓鸥认为,应该为这些鼓足勇气寻求帮助的学生和家长点赞。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中学生加了夏晓鸥微信但不表明身份,发来一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现在死了世界又会怎样评价?”这让夏老师警觉起来,被对方拒绝了语音通话,好在和对方交流中发现并非危机情况。“在防疫期间受到外界各种消息刺激,这孩子在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夏老师对这个孩子的做法表示赞赏,“第二天他给我发来一张图,纸上写着他的困惑等问题。我想了想,把自己想对他说的话同样写在纸上,拍照发给他。”两人的线上对话持续了几天,夏晓鸥认为这番对话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

  打电话求助的学生家长也让夏晓鸥印象深刻。一天早晨将近7点时她发现手机有5个未接来电,心中顿时警铃大作,“当时很担心是不是本校学生紧急求助,我给这个手机号码发信息询问。好在两分钟后电话又打来了,是一位高三学生家长。”焦虑的家长过多干预孩子等容易造成亲子矛盾。但心理疏导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化解问题。夏晓鸥耐心倾听,让对方宣泄情绪尽快平静下来,再抽丝剥茧为对方寻找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她告诉记者,一通电话讲下来通常在半小时以上,“有家长情绪激动说着说着会忍不住哭起来,与对方共情、耐心的倾听有时对他们来说有很好的抚慰作用。”

  ◆不断学习

  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心理志愿者、东林小学老师周芸婷是梁溪区兼职心理教研员。2月3日她报名成为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的一名志愿者,与曾经的同学、老师还有来自全国的近千位心理志愿者一起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等,提供心理援助。

  这个特殊时期,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被感染的风险,加之原有生活节奏被打乱,容易造成焦虑、失眠等表现。部分身处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市民,还有确诊的患者因焦虑、紧张等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周芸婷让他人心中多一抹温暖的源泉。对于因失眠问题向她求助的医护人员,周芸婷被对方怕睡眠不好影响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感动,给出了往后推迟睡眠周期,多关心自己的身体等实用且温暖的建议。

  她专业的心理支持,不仅来源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心理专业的所学,还有近期每晚一个半小时在督导复盘案例中不断提升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要提供专业的帮助,我一直牢记老师培训时所说的‘有温度的专业’这六个字,做到陪伴、共情、理解、不批判、不评价,让对方真正获益。”周芸婷说。2月24日,该热线被升级为教育部唯一指定心理援助专线,最忙时一天周芸婷值班7小时,为近10人提供心理支持,晚上参与督导学习、资料汇总至深夜。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