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无锡高新区

一条河,一片城,一个主张

——新吴区“协同治水”的“融生态”效应

  本报记者 单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知道此诗的请举手!想必,应者甚众。

  对!这是“诗圣”杜甫的佳句,妇孺皆知。

  当传诵千年的诗,跃出宣纸,走入现实,是怎样的场景?春暖花开的时节,不妨到伯渎河边走一走——“七里画廊”,将在四月底雏形初显。

  “生态环境好不好,飞禽最有说服力。”新吴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起这样一幕:节后区领导实地查看重点民生工程复工情况,行至伯渎河边,不时有白鹭翩然飞过,周遭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的春天,无锡争创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启动。在这场提升城市颜值与品质的竞赛中,站在全市高新产业“极点”的新吴区,“贡献值”在哪里?答案,部分“藏”在一条古老运河的流变中。

  故事,让我们从伯渎河说起:她是母亲河,也是景观河;是文化河,更是生态河。新吴区辖区拥有六大街道,除新安外,伯渎河流经硕放、旺庄、江溪、梅村、鸿山五个街道。软泥青荇、柔波荡漾,伯渎河离不开区本级统筹五大街道“协同治水”形成合力,而治理过程中集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体育运动于一体的“融生态”效应,正是新吴区政贵有恒的产城融合“生态主张”。

  橙红与中灰色各占半幅路面的骑行道,以“海绵路”标准设计,已经辅就;茂密的香樟苗圃,经“梳理”后疏朗有间,气息顿时轻快起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柔波荡漾;原本的河岸陡坡,经整治后以自然坡度“滑”入水中,揉碎了浮藻;岸边的樱花开了,与水杉隔河相望,岁月静好。

  “受疫情影响,伯渎河生态整治进度一度按了‘暂停键’。为保障重大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伯渎河生态治理工程成为区首批复工项目,4月底一期施工绿地可出效果。”据介绍,最近两周,水生植物就该“入河”了。不难想见,那时,波光里的艳影,将在观者心头荡漾。

  采访中得知,伯渎河(锡兴路—高浪路)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总长度3640米,骑行健康步道总长度约七公里,自去年8月启动,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循着“梦回伯渎、七里画廊”这一主题,在视觉体系上,充分体现“春赏樱、夏观荷、秋赏叶、冬品梅”的特点,换而言之,四季有景可赏。

  近3.7公里景观河四季有景可赏

  五大街道“协同治水”有融乃强

  梅村街道的杨伟新,近日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图片——玉兰花开伯渎河。梅村人如此重视伯渎河,因为这条河是梅里古镇一张“文化牌”,该出手时就出手,美给你看。

  鸿山街道也把伯渎河当成鸿山旅游度假区的一个“卖点”来吆喝:在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本体保护与陈展建设中,水上看遗址也是一大特色,水系的主干就在伯渎河。

  因水而生、凭水而兴。穿越五个街道的伯渎河,河道两侧集聚了居住、产业和文化等功能区。新吴区通过恢复伯渎河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生活配套设施,增加文化、体育、运动等设施,有融乃强。

  所以,无论从生态环境整治的角度,还是发展水上旅游的视角,或是,提升沿河百姓的幸福指数,一条清澈的伯渎河,才是硕放、旺庄、江溪、梅村、鸿山五个街道的“共同需要”。那么,唯有“协同治水”,同频共振、融合发力,才能拥有一方绿水青波,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域。

  江南首条人工运河有底蕴可探

  “协同治水”,不仅体现在新吴区五大街道在地理空间上的携手共进,还映射在以治水为契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底蕴,融文化保护于其中,文化生态与环境生态相融相伴。

  伯渎河上故事多。这条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河流,是江南地区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这条河道,泰伯文化贯穿始终,河道治理也因此提炼出泰伯奔吴、梦回伯渎、立国梅里这条时间线,通过揽月桥、凤鸣桥首尾呼应,形成龙头凤尾之势。

  伯渎河边趣事多。据区公共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伯渎河治理过程中,沿河一处市级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也得到妥善保护。该市级文控单位名为“圣塘桥”,古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桥堍两侧与建桥时种植的两棵“何首乌”也已有数百年。此次河道治理,古桥得到妥善保护,成为沿河一景。

  泰伯问月、星梦奇缘、吴风雅集、风闻清荷、花行碧影、杉林雅径等规划中的景点,随着伯渎河生态治理的推进,正一一由蓝图变为现实。

  撩人春色是今年!融文化保护、融运动休闲、融生活配套,通过“协同治水”,波光潋滟的伯渎河,正以其“融生态”效应,力争成为无锡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