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8年3月16日始创无锡普仁医院至今,无锡二院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光辉岁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胸痛中心、江苏省级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无锡市人民政府腾飞奖……医院通过不懈努力,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为建院112周年献礼。站到新的起点,这艘巨轮开始向“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市内领先的三甲综合医院”的战略目标扬帆再起航。
科技创新 领航打造学科群新高地
近日,从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传来喜讯,无锡二院副院长冯宁翰教授领衔泌尿外科团队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是该团队第二次捧得该奖项。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告别了“刀光剑影”的历史。一位70岁的法国华侨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慕名回国找无锡二院副院长冯宁翰进行手术。术中,冯宁翰仅在患者腹部打了三个直径1厘米的小洞,仅用一个小时,就将肿瘤完整地切除。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地走动。
回看二院百年史,这所百年名院丰厚的历史积淀与妙手仁心传为一段段佳话,而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创建于1964年的神经外科发展至今,屡创生命奇迹。颅内神经密布,被业界认为是手术难度和风险高的“生命禁区”。显微技术、神经内镜微创技术,脑卒中病人救治、溶栓、支架……专科建设促进新技术不断叠现。市二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副院长鲁晓杰教授团队获得全市卫生系统首个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科建设一直是二院百年基业的永恒主题。医院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心内科的光学相干成像检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定量血流分数等成为新兴的冠脉精准治疗的“火眼金睛”。常规开展的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一种新途径。
眼科全飞秒手术、27G微微创玻切、角膜病活体诊断和深板层角膜移植等高难度技术使许多患者重见光明。一名70多岁的老人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已失明30多年。患者眼睛反复红肿,四处求医均没有根治,饱受失明之苦。二院眼科勇于攻坚,迎难而上,为患者进行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精湛的医术令患者终于重见光明。
专科和技术的崛起不仅造福了患者,也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通过集中优势打造重点学科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医院培育和扶植一大批专业技术强、辐射范围广、知名度高的重点学科。医院目前拥有省重点专科17个,市重点专科8个,专科建设工作在市属医院中居于前列。
品牌技术 着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康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专科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高精尖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为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一位患者因喉部巨大肿瘤堵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如果气管插管会堵塞呼吸道,如果做环甲膜穿刺可能会刺破肿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二院副院长肖大江和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朱国臣凭借精湛的技术,灵巧地避开了肿瘤,为患者做了紧急气管切开术。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又为该患者施行了颈部淋巴根治性清扫+喉扩大切除术。如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患者仍然健康地活着,每次来院都要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
新技术的开展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二院副院长夏加增教授领衔的普外科团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膺2018年度无锡市腾飞奖,微创减重手术给无数胖友带来福音。20岁出头的徐小姐身高1.63米,但体重近200斤,给她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为此,她慕名来到无锡二院普外科做减重手术。夏加增和单廷副主任医师为小徐做了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仅在腹部打了五个小孔,术中出血仅10毫升。术后一个月,小徐的体重就降了近40斤,如今体重不到120斤。
皮肤CT、皮肤镜、皮肤病理和皮肤真菌检测等先进设备投入使用推动了无创诊断的发展,使许多疾病在早期得到诊断,避免了恶性发展。
有着百年历史的影像科,不仅把影像技术作为一项常规的辅助检查,还将其拓展到患者的治疗之中。一名78岁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传统上已无治疗意义,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婉拒。影像科负责人张追阳与副主任倪建明借助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方案,在对靶器官进行治疗的同时,极大地降低对其他邻近重要器官的辐射影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病情大大缓解,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
高精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消化内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神经内科动脉机械取栓术、骨科椎间孔镜技术、肿瘤科精准调强放疗、重症医学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一大批新技术不断填补着省市空白。此外,检验科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麻醉科多参数血气分析检测及病理科分子病理诊断等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保障。
人才集聚 接力棒助力学科新腾飞
如果把专科和技术的发展比作大树,那么人才便是根基。在一代代名医的言传身教下,二院年轻一代接过了“接力棒”,勇于担当起服务百姓健康的责任。
一名2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听力下降、面部疼痛就诊,被诊断为听神经瘤。以往仅靠显微镜技术可能会导致患者面瘫、听力下降等后遗症。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兵借助神经内镜技术,结合显微镜技术,完整地剥离了肿瘤,保留了患者的听神经,使患者能够享受正常的人生。
作为二院首批“科班出身”的超声科医师,门诊部常务副主任、超声科常务副主任冯军从事超声诊断工作20余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努力探索借助超声影像与介入技术,在患者不开刀的情况下,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实现对局部病灶的诊断和治疗,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年轻一代的崛起,为医院未来的发展积蓄了“硬核”能量。一位70岁的患者因两肺间质病变、呼吸衰竭而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王洵使用快速现场评价(ROSE)技术,为患者做了床旁气管镜,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了快速诊断,患者的病情大大缓解,好转后出院。基于ROSE技术建立的肺结节诊疗一体化中心,使患者能够得到全病程管理和最好的治疗,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50多岁的患者因胸痛来院就医,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有两处狭窄,阻塞了血流,需要放支架。心内科主任助理姜海滨利用冠脉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系统发现,近端一处狭窄不需放支架,于是在另一处放了一枚支架,术后患者的血流立即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这一技术改变了仅凭医生经验来处理病变的传统方式,给患者更精准的治疗。
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誉为外科手术的“珠峰”,技术难度非常大。肝胆外科主任助理周永平副主任医师勇于攻坚,在科室负责人金慧涵和团队的共同协助下,成功地为一位高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术中仅在患者腹部打了4个小洞,术后第五天,患者就开始进食并独立行走,一周后出院。周永平成为无锡地区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开展该手术的医师之一。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场所,是医患并肩与死神作战的前线,反映一家医院的急救水平。一位老大爷在家中突然昏迷,送到当地医院抢救,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感染性休克,经治疗后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家人抱着一线希望,将老人送到了二院急诊科。急诊科主任助理王晨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医疗技术,确诊为心包填塞,经过5天的全力救治,硬是把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穿越百年的无锡二院将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公益使命,强化担当作为,勇攀医学高峰,全面提升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为造福更多锡城市民而贡献力量,奏响无锡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