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落实惠企政策 金融机构应善于“细化”

  最近,记者随本市某金融机构一位客户经理到访了几家企业,主要涉及制造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等行业。在该经理与企业相关人员对接中,发现有的企业对于能够“享受”的诸如抗疫贷、复工贷等的政策不甚了解。在经过经理的一番认真解释后,才对这些贷款项目及其放贷时间、优惠利率有所知晓,有企业当即请求银行经理“量身定做”所需的贷款项目。

  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窘境,复工复产之路极为艰辛。在此情势下,从中央到地方,均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旨在为这些企业纾困解难。特别是在融资领域,央行、银保监会实施的优化金融服务、加大融资支持的政策性举措,也着实解决了许多实体企业的求资之“渴”。

  然而,在一些企业中,由于某些原因,对于时下的金融惠企政策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了但不知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善于在“细化”上下功夫,不仅要统筹运用各种金融手段,高效配置各种金融资源,而且要主动沉下身子与企业做好对接,把相关政策讲深讲透,进而使之落实到位。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企业千方百计下好“及时雨”。据了解,目前,求资若“渴”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微企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难以让此类企业找准最佳融资方式。因此,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既注重解决企业融资中的共性需求,又善于为遇到“特殊困难”的企业推荐专属产品。在这方面,光大银行无锡分行、北京银行无锡分行等分别开启的“资本导航”和“融资直通车”活动,均为本市企业成功开发出符合实际的金融产品。

  其次,对于符合授信条件,但在生产经营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在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的基础上,不妨继续深挖信贷需求,按照“协同增信模式”的要求,为相关企业量身定做风险小、见效快的帮扶方案,让企业真正畅享此次抗疫与复工复产的“两战”政策红利,并通过融资担保等形式,拓宽风险抵补渠道,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缓释机制。

  最后,必须加强各方政策联动与协调配合,借助“政、银、企”三位一体的融资服务平台,齐心协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提高“敢贷”“愿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善于与银行“攀亲”,并切实能把资金用到最急迫的生产经营环节中,有效降低双方的沟通成本,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标。(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