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各级公安机关要全力做好社会面联防联控工作,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庚子新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突如其来。面对考验,副市长、公安局长刘必权向全市公安机关发出了动员令。
虽然是同赴一场大考,却因岗位不同而考题各异。更难的是,“突然袭击”式的考试既没有复习提纲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实践证明,只要全力以赴做对的事情,答案必然会精彩无比。这里记叙的是几位公安民警的答题情况。
客服的问答题
陈宙是无锡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防疫期间,他有了一个新的头衔,社会防控和交通管控组联络员。这个组承担着入锡通道查控、社会面治安管控、交通运输保障以及社区管控协调等工作职责。
作为组里的联络员,除了要负责与市指挥部以及二十多个成员单位的沟通对接之外,陈宙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准确回答来自上下左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接打电话、收发微信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每天一百多通电话,通话时长超过平时四倍多,咨询、疑问、求助……成了24小时在线的防疫“客服”,人们对他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
“陈队长,我是道口查验人员,有一名外省人员需要搭乘硕放机场航班,他没有‘返锡通’,可以放行吗?”
“陈支队长,我是工信局的,规上企业有一批复工急需的原材料需要从疫情重点地区运进来,没办通行证能进吗?”
“陈老师,我是12345的,有市民来电,建议对超市等人员易聚集场所限时限流,请问如何答复?”
“是陈警官吗?我是社区工作人员,‘锡康码’的红码人员从外地回锡,要到原来的租住地去,我们应该怎么办?”
“陈师傅,我们夫妻从湖北过来,有当地社区出具的解除隔离健康证明,目前能进无锡吗?”
“老陈啊,涉外转运力量还有调配的防护物资都到位了吧?请你和几个相关部门保持联络,再推演下工作流程,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不能出纰漏,有情况随时报指挥部协调解决!”
……
要想当好这个24小时防疫“客服”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无论是上级领导询问工作进度、成员单位了解具体口径、流程、一线同志遇到难题解答还是普通百姓咨询求助,每个电话都不亚于一次考试,既考工作能力,又考服务态度,还有好多电话的问题并不是防控组的职责,陈宙也同样耐心解答。他说:“大家给我打电话,那是相信我能给出答案。”
学习文件、吃透政策、查找资料,虚心请教其他部门同志,及时和基层一线沟通联系,这些都是“客服”的日常“功课”。渐渐地,陈宙成了组里的防疫“万事通”。他还根据接打电话中收集到的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月初是我市入锡通道查验任务最重的时期,从市指挥部开完会回到警务中心很多已是晚上八九点钟,还要连夜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下一步工作,陈宙常常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一天夜里10点多钟,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陈警官吗,我有个救命的事情,他们说问问您也许还有办法!”陈宙听到电话里带着哭腔的声音,放下了手中的笔,这样的求助越到深夜越是频繁也越急切。
“我已经在来无锡的高速公路上,我姐有严重的糖尿病,四处求医,好不容易在无锡找到对路的医生,每个月要到无锡来配药,现在药吃完了,我同诊所联系了来取配好的药,会不会不让我进啊?能不能帮帮我?”
“您准备在哪个卡口进?把车牌号、身份信息和诊所信息发给我。”
从夜里10点15分到11点27分,72分钟,陈宙电话不断,核实诊所信息、联系医生、对接卡口、反馈求助者。凌晨2点31分,手机铃声再次响起,电话那头的声音是欣喜的,“陈警官啊,我已经拿到药准备返程了,太谢谢您了。无锡真是个充满温情的城市,等啥时候复工了,我要带我姐一起来无锡工作生活!”
调度的必答题
大凡工作中的调度员,都需要承担组织协调、上传下达、收集反馈、推动督办等职责。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张皓作为领导的主要参谋助手,同时又担任市公安局防疫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就好比是一名调度员,平凡普通但又不可或缺。
除夕前夜,张皓随同局领导督导检查工作回到家中已是子夜时分,刚踏进家门又接到电话,“通知相关警种部门领导立即到市局开会,研究落实市里紧急会议部署要求。”转身便往局里赶,开完会议还要马上起草文件、制定方案、发布通告……忙完,天已破晓。此刻,他还不知道,这样的工作状态将是他未来一个多月的常态。
我们来看看调度员一天的工作。早上8:30,综合协调组例会,9:00市局指挥部调度会,紧接着,研究讨论会、工作协调会,会议一个挨着一个,随长作战、现场办公,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工作方案、情况汇报,文件材料一份连着一份,收集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协调落实……张皓马不停蹄,走路时还在想着工作,吃着饭还在处理文件。下午16:00,每日防疫情况汇总,17:00,市指挥部会议,20:00回到警务中心立即安排传达市里会议精神,研究落实措施。他既要做好会议的组织安排,又要督促协调职能部门贯彻落实,还要梳理汇总情况,一遍遍地核对无误,确保第一时间传达贯彻到最基层、落实到第一线。
2月24日,市指挥部为有效应对疫情变化,全面推广使用“锡康码”落实疫情精准防控措施,各地都在等着最新的执行口径,张皓接到的询问电话一直持续到凌晨。“市领导正在作最后的修改,很快就会下发。”他的工作虽然琐碎却又至关重要,虽然紧急却得细心严谨,有时要立等可取,有时又得慢条斯理,常常为起草一个文件通宵达旦,为开好一场会议忙前忙后,为协调一项工作绞尽脑汁。张皓做的工作就像考试中的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里必须作出回答,答对不会加分,答错却要倒扣分。一个多月来,张皓共筹办大大小小会议120余场,起草拟办各类文件材料300余件,协调处理重要事项上百起,无一差错!
查验的选择题
入锡通道查验是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重要一环,我市交通路网复杂,路面设防查控难度很大,怎样才能选出最为合适的查验点是一道关键的选择题。整个防疫期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胡克勇经常在做着这样的选择题。选择封闭或开启道口、选择人车分流方法、选择引导验证方式……每一道选择题,他必须在ABCD甚至更多选项的反复斟酌中选出正确答案。
为了做好选择题,胡克勇花了一整天时间对全市高速公路和国省道进出无锡的主要通道进行全面梳理,前往多个卡口实地踏勘,反复论证,最终提出设立14处高速查验站、15处公路查验站以及若干农村地区查验点的建议方案。他说:“对交通管控得越细,就越能有效预防疫情输入。”1月26日,一声令下,查验站民警全部上岗,一个多月时间累计查验190多万辆车,500多万人次。
有的选择题,考的是应变能力。2月8日,无锡东查验站出现车辆积压情况,胡克勇立即到达现场,前后走了好几个来回,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随即调整了查控工作流程,将测温岗位前置100米,中端设置身份核验岗,后端则对发热人员进行分流处置,通行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通行问题。”胡克勇及时向防控组反映了情况,建议选择更快捷的验证方式。在当晚市指挥部紧急会议上,决定采用“返锡通”和“警务通”并行方案来提高通行效率,第二天起高速卡口没有再出现过车辆积压的情况。
有的选择题,考的是规范有序。路口查验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高、查验要求严,胡克勇先后主导制定了查验站查验工作流程、个人防护流程、高速公路及服务区巡查流程等流程规范,制作查验流程图、执勤设置图,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市指挥部的防控要求,先后5次调整查验流程,大大确保了查验工作优质高效。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胡克勇又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及时安排在各查验站开辟抗疫、民生和生产物资运输车辆绿色通道,开通货运车辆专用通道,保障各入锡通道绿色、安全、快速通行。截至2月26日,全市公安交警出动警力4500余人次,共保障3800余辆粮储和防疫物资运输车辆的快速通行。
还有的选择题,考的是党性修养。“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月4日深夜,胡克勇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写下全市公安交警《抗疫承诺书》,在他的带领下,交警支队82个党(总)支部纷纷开展“我宣誓•我承诺”战时主题党日活动,集体重温入党誓词,每位党员民警均在抗疫承诺墙上庄严签下自己的名字。各疫情查验站全部建立临时党支部,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开展“亮明身份、向我看齐”活动,鲜红的党旗在每个查验站飘扬。
队长的计算题
疫情防控需要大数据的支撑。1月20日,市公安局火速组建“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数据战队,由大数据管理支队统筹作战,充分运用公安及社会大数据开展数据的汇聚整合、分类筛选、流调溯源、比对核查和产品研发,让枯燥的数据“开口说话”,使各项防疫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精准。市局大数据管理支队支队长沙泳江是这个战队的队长,他指挥带领着战队每天24小时在海量数据中奋战,在一道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防控计算题中探索“公式”、寻找答案。
运用大数据来为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是一道无人解答过的题目,一时无从下手,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我太难了!”沙泳江迎难而上,“既然是计算题,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加减乘除’算起,让数据‘走’在疫情变化前头,真正发挥作用。”
要筑牢防疫网,就要运用加法,把所有的数据汇聚到一起,来为防疫工作服务。“锡康码”便是数据战队智慧的结晶,从研发到上线,仅用了40多个小时,凝聚着沙泳江和战队同志们的心血。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关联、建立通道,在设定不同条件下纠错试错、信息比对,在系统运行能力上不断评估、逐步完善……如今,“锡康码”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出行的通行证,申领人数超过800万,出入社区、乘地铁、坐公交、上下班、逛商场、下高速,真正实现了“一码在手,全市通行”。目前,全市14万名验证员每天平均扫码验证“锡康码”270余万次。
疫情防控中最吃劲的是基层一线的同志,帮助他们减轻负担,需要尽力做些减法。一开始,基层一线掌握关注人员信息完全依靠人工,上门走访、手工排摸,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还低。沙泳江和他的战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让“数据跑”代替“工作人员跑”,建立十余个比对信息库,获取大量关注人员信息,逐条梳理、精细比对,精准推送到各查验站,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也让防控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1月22日数据战队成立第二天,沙泳江接到指令,要求抓紧建立关注人员基础信息库,当时团队还没来得及研究排查见底的规则,面对海量数据甚是茫然。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沙泳江和他的战队火速打通公安、交通、医疗等数据通道、整合数据资源,通过夜以继日地梳理、分析,汇聚成数据资源表,搭建起数据模型。1月24日,第一批关注人员信息入库下发,依托大数据服务疫情防控的乘数效应得以显现。
“患者张某曾有出国旅行史,需要排查出其所乘飞机前后三排同行人员现在的下落”。2月2日下午14:02,战队接到指令。沙泳江快速明确了解题方向。“穷尽一切大数据手段查找,不漏一人、也不多一人。”沙泳江指挥队员在各类基础数据库和警务基础信息中搜索,下午16:50,确诊病例张某的密切接触者全部找到!
(孙姣姣、陈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