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市民身边需要预约的事情开始变多。在“朝阳到家”买菜需要提前预约送货上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需要提前预约、清明期间室外公墓现场祭扫也须提前预约等等。相比于现场“碰运气”,预约制更有计划性,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可是如果一方出现爽约就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预约制能走多远,关键还在于言而有信。
预约制并不是新事物,一些景区、医院、博物馆以及商业机构等早就开始运用。比如预约挂号是各地近年来开展的一项便民就医服务。这种预约挂号大多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电话或者网络进行,疏通了就医流程,方便患者就医,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医疗环境。但是一些医院实行多渠道预约挂号制度后,出现了号源浪费或被无效占用的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只是少数,但给医院和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都增添了烦恼,甚至会给医患矛盾埋下隐患。
约定在先,就要言而有信,无故爽约就会白白浪费他人的时间和精力。让预约制走得更远,预约双方应该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做到言而有信。如果因为有要事耽搁,实在脱不开身,不能履行约定,也应该提前告知。对于屡次违约的也要建立违约处理机制,比如半年内违约3次,将被取消1年内的预约资格。
(王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