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河边、田里建起39座净化槽

村庄生活污水成净化河道的活水

  本报讯 12个自然村,近千户村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近百吨,原本大多直接或间接流进了村里的河道。当地环保部门在村内河边、田里建了39座生活污水处理槽,污水经净化、沉淀后成为“一级A”好水再流入河道,成了净化河道的好水和活水。

  效果用数字说话。3月22日,经滨湖区水利、环保生态治理办公室等部门跟踪1年监测的水质报告正式出炉,涉及蔡巷浜、刘渎河、田舍里浜、乌鹊浜等境内10条乡村河道,与此前数据对比发现,氨氮含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含量等指标全面转好,6条河道从V类及劣V类水变成Ⅳ类水,两条河道变为Ⅲ类水。

  昨日,记者来到蔡巷浜探访。阳光灿烂,水体能见度高,隐约可见下方水草。村社区工作站江金军说,因水质大幅提升,过去躲着走的河浜,现在成了村民社交休闲的景观平台。数据显示,1年内蔡巷浜每升河水氨氮含量从0.62毫克下降至0.12毫克,仅为原来的20%,总磷含量从0.24毫克降至0.10毫克,溶解氧从6.7毫克增至9.8毫克。

  推动河水水质好转的主要“功臣”是建在菜田、河边的方形污水净化槽,处理槽只有10多个平方米,高出地面1米多,设杂物去除池、滤床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等,打开不同的井盖,发现水从进水到出水,越来越干净。胡埭环保办负责人徐锦秀说,处理槽2019年3月正式启用,利用“净化槽+生物滤床”技术,污水处理后经沟渠自然沉淀再流入河道,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回用水的基本要求)。蔡巷65户每月产生生活污水2000吨左右,共设6个净化槽。

  据悉,建槽原因由于地势加之离污水处理厂较远,不少村庄不具备接通外围污水管网的条件。蔡巷、西头、中巷、东沿等在内的12个自然村同期建设的污水处理槽年污水处理能力为500吨。胡埭生态治理办公室汤月同时表示,仅蔡巷就有农田150多亩,污水经处理入河前先流到沟渠,保证了农田灌溉用水。

  滨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提升乡村河道水质除了通过控源截污进行治本,同时大力推进水下曝气、水上浮床等生态修复技术让河道“从外到里”都干净,全区250条河道Ⅲ类水比例今年将达70%。

  (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