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天道酬勤

孙和平

聆听地球呼吸的人

  本报记者 徐兢辉

  2019年11月22日,新一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出炉,孙和平当选中科院院士。

  孙和平,江苏江阴长泾人,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8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7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等职。

  这个出生在江阴长泾镇蔡桥村的农家娃,如何一步步攀上科学之巅?日前,无锡日报记者专程采访孙和平,聆听他的故事。

  同事印象中,孙和平向来有“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会穿衣服”,倒不是因为他不追求生活品质,而是因为他把更多时间都放在了学习和工作上,这与他的家庭以及年少时的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孙和平出生的江阴长泾蔡桥村,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然而刚记事时,孙和平和他的家人就遇上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段困难时期。不过,即使再艰苦、再困难,孙和平的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天道酬勤”“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而这也成为孙和平学习研究、为人处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和做事准则。

  “父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百家木匠师傅,虽不善言辞,但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厚道的人品,在四邻八乡中口碑颇佳。”后来,孙家所在公社成立了河塘建筑公司,派他父亲到城里负责工地,出于信任,村里仍然让他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即便再忙再辛苦,他父亲仍带头将城里做工的全部收入上交给队里,从无怨言。

  父母忙于生产,家里大小事的料理自然落到了孙和平和大哥孙平的肩上。两兄弟从小懂事,配合也十分默契。学校放学后,大哥参加生产队劳动或者是到自留田种菜浇水,孙和平就负责养猪养羊、割草做饭这些活。小学三四年级时,他已是邻里中的“割草小高手”。高温季节,别家孩子午休时,孙和平顶着大太阳下田割草。那时,房前的场院晒满了干草,都是他的劳动成果。待到天寒时,这些就成了养猪的好饲料。孙和平依稀记得好几次过年前,父亲以100斤5元的价格卖出草干,这笔可观的收入在当时能让家里人过一个好年。

  “中学生涯是我最重要的人生起点。”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却格外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在读初中时,孙和平一直担任班长,到高中阶段任数学课代表。孙和平至今仍清晰记得每一位陪伴他成长的老师的名字——小学校长朱进贤,初中和高中校长陈永清,语文老师章仪椿和谢雪荣,数学老师钱富良,物理老师刘志高和卢佑铭等。

  在河塘中学六十周年校庆时,孙和平曾饱含深情地写了一首《母校是舟 师恩如海》的长诗,将感念母校的如岳师恩,怀念家乡、漂洋过海求学和长期在外奋斗奔波的情感融入其中。

  1973年1月,中学毕业后的孙和平到上海大众化工厂做了一段时间的建筑学徒工。能在上海这座大城市学一门手艺,无疑是让当时很多人艳羡的事。但当村里需要时,孙和平毅然选择从大上海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小村落,在生产队里当了一名会计。因为账目清楚、认真负责,他后来又被提拔担任大队的团支部书记。

  从平整田地,到举办扫盲班;从创办业余中学,到后来参与创办河塘公社业余大学,再到兼任民兵营长……那段充实而繁忙的岁月,用孙和平自己的话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做了蛮多事情的”。在社员的印象中,孙和平就是年轻后生中最吃苦耐劳的那一个。而在孙和平的记忆里,“那段时间虽然很忙很累,但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回想起来觉得十分充实”。

  由于表现突出,孙和平还曾作为群众英雄代表参加江阴的全县群英会,并作为优秀团支部书记典型,在江阴全县团支部书记工作会议上做“我是怎样当好团支部书记的”经验介绍专题报告。

  当时的孙和平恐怕不会想到,不久之后的一场考试将为他的人生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76年,孙和平参加了江阴在乡镇组织的统一选拔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就这样,孙和平来到了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进入了地球物理专业;就这样,他又成了那个老师和同学们印象里最刻苦、最努力的孙和平,那个经常在校园里背单词的孙和平,那个深夜不过十二点肯定不见回宿舍的孙和平。

  “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大学时期打下的坚实的数理基础。”孙和平特别感恩培养他的老师,“吴作先老师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恩人。”孙和平告诉记者,吴作先是当时来江阴的招生老师,后来也一直十分关心他。1980年,他还推荐孙和平等5位同学列席参加第二次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使孙和平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发出的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基础课数学老师张鄂堂、理论力学老师郭志强、电动力学老师王水、专业课地震学老师陈运泰和刘来泉、重力学老师傅容珊……他们高超的教学水平与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对我也有深刻影响。”孙和平认为,他今日做事认真与严谨的态度,与大学老师的榜样作用有着很大关系。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孙和平不仅出色完成了各项野外测量任务,更成了研究室里的“拼命三郎”。业界周知,研究海洋负荷潮汐仅有全球海潮图是不够的,需要用加密的中国近海资料填补。面对从海洋研究部门获得的模拟海潮曲线图,孙和平拿着笔和尺子,一点点量、一步步算,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将四个主要潮波振幅和相位图件实现信号的网格“数字化”,为后续的数值计算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数据和资料。而那一段时间,他刚出院,病情还未完全恢复。

  “数十年如一日,一般人很难做到。”这是同行、同事对孙和平的评价。当孙和平受国家公派赴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留学时,曾一起在我国云南地区开展过工作合作的国际知名教授德国汉诺威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Torge W在推荐信上如此评价他:“more than excellent”(比优秀更优秀)。

  1991年,孙和平获得国家公派赴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留学资格,师承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专家、国际固体地球潮汐研究中心主任杜卡默教授,因为工作突出和成绩优异,一年后获欧洲地震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资助在新鲁汶大学注册攻读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是枯燥无味的,更何况身处异国他乡,但孙和平依然秉承刻苦坚毅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一位曾与孙和平同办公室的摩洛哥同学这样描述他:每次来办公室时,孙和平在;无论他多晚离开办公室,孙和平还是在。不论上班还是周末,从无例外。

  1995年11月,孙和平以最优异成绩获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时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参赞全程参加答辩会并表示祝贺。作为一名非母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博士论文能得到“最优异成绩等级”是十分罕见的。要知道,鲁汶大学严格规定授予最优异等级的学生不能超过当年毕业人数的20%。

  那时,在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中不少人选择留在欧洲,或者移民加拿大等国家,而孙和平毅然放弃了继续留在国外的机会,带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怀着拳拳赤子之心,踏上了报效祖国的无悔之路……

  孜孜以求

  默默“无我”以追“无形”

  可能很多人心里会想:孙和平这些年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孙和平的研究领域是“地球重力场”,地球重力场是地球基本物理场,它是国家基础测绘的重要保障,是认识地球动力学过程与内部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定量检测地球圈层大尺度物质运移的重要手段。但要获得精准的重力场分布,需要研究日月等天体和诸如海洋大气等各种环境变化对重力的影响。

  面对疑惑,孙和平从科普“地球重力场”与“地球固体潮汐”这两个学术名词开始给记者做了较详细的解释:“人们常用‘稳如泰山’来比喻事物的不可动摇,其实泰山自身也在摇动着,由于地球介质的弹性特征,在日月等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人类立足的坚实陆地也像海洋一样潮起潮落周而复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地球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它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声无息、深藏不露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灵。”

  地球可谓是人类“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看似对地球很熟悉,但其实我们对她又很陌生。孙和平进一步解释说,认识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特征并获得内部结构,是当今国际地学界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难题,因为地球表面的资源、灾害与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地球内部动力学和深部结构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说以往的科学家们更多是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那么,孙和平则为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开启了另一扇窗,这就是通过超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问题。就像是通过研究“地球呼吸”窥探地球奥秘,而孙和平正是那个能对“地球呼吸”一探究竟的人。

  研究固体潮有什么用处呢?孙和平举例说,比如地球旋转、地壳的构造运动、地震灾害监测、地球内部动力学、卫星导航涉及的定轨与定位和重力基准建立等均受固体潮影响,科学工作者必须建立模型,并在科学研究中充分考虑它的影响。

  多年来,孙和平一直默默无闻地利用在海外所学,将高精度超导重力技术应用到地球动力学和内部结构研究,扎实进行着地球重力场变化机制的探索。

  作为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孙和平敏锐把握学科趋势,通过科研布局和团队建设,让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这个中科院体量相对较小的研究所在行业领域焕发出创新光芒,走上新台阶。

  2005年2月接任所长后,在孙和平多年努力和推动下,测地所2009年参加我国二代导航系统建设科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设备仪器开发专项;2011年“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2年测地所获得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成果奖,其中3项一等奖;汶川、玉树和芦山地震中的快速响应,“神八”“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测地所是国际知名的固体地球潮汐研究中心。”这是国际同行对于测地所的定位,孙和平也被国际同行公认是做事严谨和值得信赖的合作对象。

  最大心愿

  传递一种朴素价值观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公民、一位科技工作者,做了应该做好的一份工作而已。这次被推荐获得院士荣誉称号,是科技界同行对我的抬爱。实际上我知道自己做得很不够,离国家和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勤奋、刻苦、坚毅,这是科技人的六字箴言。”孙和平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不能为一己私利和一时名誉而丧失做人底线,与此同时,需要树立“科学有险阻和苦战能过关”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从艰苦的科研中创新突破,才能品尝到那不寻常的甘甜。他的正确信念和优秀品质,传递并影响着身边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在同事眼中,孙和平做事低调,几乎未曾接受过媒体采访。一位孙和平身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院士信息公布后也有许多媒体预约采访,都被他婉言谢绝。而此次答应《天下无锡人》的采访,主要是他那厚重的家乡情结起到了关键作用。“希望能用朴素的语言传播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念,为家乡的年轻一代成长提供些参考。”孙和平说。

  这些年,不论身处何地,孙和平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中年过九旬的老母亲和这方生养他的水土,他带着愧疚心情告诉记者:“要感谢小弟孙小平代我在家尽孝,照顾年迈的父母亲,使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那一年,当得知江阴市GDP超千亿的消息,孙和平兴奋得像个孩子。前不久,从朋友圈中得知长泾镇上榜“2019中国最美村镇”,他更是开心得把那条微信推送给了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和朋友,甚至还发给了欧美国家的朋友。

  这几年,从研究所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孙和平每年总会回老家两三趟,而每次回家,除了陪伴年过九旬老母亲,他也常到乡邻家串门唠嗑。在村民们眼中,他依然是当年的那个孙家老二,那个踏实肯干的生产队会计,那个忙前忙后的大队团支部书记。

  谈及当选院士后的日子,孙和平说:“我们开展的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只是做了些初步理论模拟和一些特定现象检测,在资料处理细节和力学机制认识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值得深入探讨。”

  如今,孙和平院士正带领团队锁定地球内部动力学、内部结构、核幔边界形状和耦合效应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攻关,集中精力将相关研究工作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