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稳投资促增长,金融机构可大显身手

  自2月中旬我市复工复产以来,新一轮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渐入正轨,重心就是在稳投资中,努力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在此过程中,全市金融机构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可以大显身手。

  多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传统“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引领势头,也带来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去年下半年起,从中央到地方,稳投资信号进一步加强。我市作为制造业重镇,愈加注重精准发力补短板,今年共安排总投资达1166亿元的185个重大产业项目,这对于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意义重大。 但由于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某些项目因资金缺口而导致开工延期,政府层面正千方百计纾困解难,助力这些项目按下“快进键”,以早日竣工投产。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及时跟进,努力做好信贷服务。

  本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要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此番定调,无疑为目前的稳投资指明了方向。现阶段,我市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因此,金融机构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多措并举纾解资金之困,则是稳投资的关键。近年来,在中央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下,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金融机构进入更多投资领域,必须破除各类隐性门槛。一方面,需要政银企三方发力,彻底解决企业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要继续冲破某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施展拳脚,开创广阔空间。

  可喜的是,今年疫期,我市不少金融机构均定向为企业推出不同程度的优惠利率,全力做好利企、援企、稳企、安企工作。目前,我市15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产品多达310多个,既令融资重点投入全市战略性重点项目和补短板领域项目,又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举让不少银企在互惠互利中实现了双赢。

  当然,稳投资重在精准有效,力戒搞“大水漫灌”式的做法。金融机构尤其要引导融资更加注重质量效益,防范在实践中“跑偏”。惟其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投资活力。(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