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陪我一起读书吧。”女儿从小书包里拿出一册绘本。只要我不出门,这是每天晚饭后的必修课。
这次递给我的是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粗暴、霸道、狡猾、任性的霸王龙,整天破坏森林、欺负小动物。直到有一天它把一群小戟龙逼到悬崖边准备吃它们的时候,笨重的霸王龙掉下了悬崖,沉入了大海里。本以为会死的霸王龙被海里的薄片龙救起。
“是……是你救了我吗?为……为什么救我?”
“因为你刚才在喊‘谁来救救我’呀。”薄片龙微笑着说。
霸王龙看着他,觉得很不可思议。“谢……谢谢你……”霸王龙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谢谢”。当它说的时候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
和薄片龙说了“再见”以后,回家的路上,霸王龙的心里一阵阵地疼。
当读到这里,我发现女儿在悄悄地抹眼睛,我知道她流泪了。读到故事的结尾,在沙滩上,抱着被海里的坏家伙伤害的薄片龙,霸王龙悲伤长嚎。
这时,女儿似乎快要哭出声了。
后来我问女儿,以前读的绘本里最喜欢哪种?“是《你真好》。因为看了想流泪”。说完,她转身乱涂乱画去了。我却陷入沉思。
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的感知往往是很敏锐的,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常常忽略。父母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美丑善恶,不辨好人坏人,所以大人常常居高临下真理在握地指挥,你不能这样,你应该如何,如此等等。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遇到熟人,几乎每个家长自己满脸堆笑,并且强行教孩子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一转过头家长又会一脸漠然地对着陌生人。无意之间,父母给孩子展示的不过是一个“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模板。父母这个做法还源于一个误解,把礼貌教育当成了情感教育。
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美好、温暖。恰恰相反,孩子对美丑、冷暖有更为敏锐的感受力。只不过,他们不会把这些美丑、好坏的感觉概念化。与成人不同,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验先于概念,就如同那只霸王龙,与薄片龙成为好朋友之后,一贯粗暴、霸道、任性的它竟然内心感到了“暖暖的”,与薄片龙道别后,独自回家,它的心里会“一阵阵地疼”。我们看到,一贯冷血的霸王龙,有了对温暖、疼痛的直觉。而成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常常是概念先于体验,甚至概念蒙蔽了体验,生活在概念世界的成人反而更容易忽略美好与温暖。
其实,爱、美、善本来就不在概念中,而是在现象里,在于内心的感知。感受到了,人心才会由晦而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成人内心隐秘处本来都有孩子气,孩子气就暗含着对爱、美的敏感。只不过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和循循善诱的成功学教导,如乌云一般,遮住了内心的太阳,久而久之,乌云越来越重,甚至茧化,人对爱、美的敏锐感知力就会逐渐丧失。
真正的成长是什么?真正的成长,是让内心对爱、美、善的自发(不自觉)的敏感,不仅不要钝化,而要转变为自觉!每个人都是霸王龙和薄片龙的合体,成长就是让霸王龙内心不自觉的温暖感知,变成自觉。
女儿在我读绘本时落泪了,她是在为美好落泪,其实这也是她对美好的自发的感知。女儿很快就要过六岁生日了,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并不全是欢喜。我在想,以后,很久以后,她还会为霸王龙、薄片龙而感动,而落泪吗……
夜深了,女儿安静地睡着了。比起孩子,或许我更需要那份久违的感动,更需要对美好的触觉的恢复。于是我又翻到了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的结尾:紧紧抱着薄片龙,霸王龙仰天长啸。大海归于平静,星星在里面灿着。
我又想,不管大海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星星其实永远在里面灿着……
□赵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