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生活周刊

高颜值 科技化 更人性

锡城农贸市场“智慧变脸” 吸引年轻人来打卡

  本版图片为改造后的太湖街道周新市场。

  经历了疫情期的冷清,当前,无锡各大农贸市场基本恢复了原来的人气。不过,在超市、社区生鲜、电商等多重冲击下,农贸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无锡有一批农贸市场提前开始了标准化、智慧化改造,用全新的形象颠覆着人们对于农贸市场的传统印象,也为农贸市场的升级转型提供了范本。

  网红菜场里建了母婴室阅读室

  昨天一早,“90后”市民小邹走进家附近的太湖街道周新市场,买了一家人两天的菜。“改造后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一点不输大超市。”疫情期间,小邹家的菜都是来自生鲜电商平台,这是她2020年以来第一次走进菜场,这一次买菜令她对菜场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这家去年年底完成改造的农贸市场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杂乱,亮堂堂的经营区域整洁有序,各档口设计时尚美观。在蔬菜、水产、鲜肉等分类区域外,中岛位置还增加了一排类似于餐饮明档的小木屋,经营茶叶、禽蛋类、南北货等商品。抬头则能看到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的每家摊位的信息,包括商户的营业执照、星级评定等。

  闷热难耐、地面湿滑,以往的这些“标签”令许多人对菜场望而却步。有没有干净、整洁、纯粹地让市民心仪的菜市场呢?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涌现出一批网红菜市场。去年以来,无锡改造完成的几家农贸市场尽管与这些网红菜场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开启了菜场创新的步伐。阅读室、母婴室、共享厨房……这些高端商场配备的设施在钱桥果色花香农贸市场落户,很多市民在朋友圈里都刷到过,这家江南小镇设计风格的菜场也被冠上了“网红”的标签。据悉,这家来自南京的连锁农贸市场目前在无锡经开区、惠山区已落地三个菜场项目。公司负责人赵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菜场环境欠佳,市民去菜场买完东西就急着要走,但现在的菜场变身为一个可以慢慢逛的地方。“网红是风向,但我们考虑更多的是长久性,会在实用基础上做一些特色的东西。”赵先生称,比如母婴室就是确实有需求,一些年轻妈妈抱着孩子过来,孩子哭闹时就可以到母婴室休息一下。“菜场和商场的人流量差不多,菜场为什么不可以做更人性化的配置呢?”

  对于农贸市场而言,顾客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而新建或者改造的农贸市场则还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经营者看来,未来农贸市场除了颜值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功能的提升,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如正在异地重建中的新吴区春勤农贸市场,规划在都市生活中心广场内1到2层,楼上规划有餐饮,同时菜场本身还有针对企业的团购业务,地下大型停车场也能充分满足停车需求。菜场已经不再单单是买菜、卖菜的场所,更朝着便利性、人性化、多业态的方向大步向前。

  智慧菜场建设已引进多家专业团队

  近年来,以传统大卖场为代表的永辉超市、以新零售为代表的盒马鲜生、以互联网生鲜为代表的叮咚买菜等新模式正在不断抢夺原本属于农贸市场的蛋糕,在疫情期间,便捷的购物方式与购物体验更是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在“菜篮子”上体现出的优势,让农贸市场也在拼命追赶这波消费潮。

  要成为秩序规范、有吸引力的农贸市场,离不开智慧化的应用。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两年来无锡在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上,已经采用招投标形式,引进了杭州一鸿、杭州林琨科技、南京果色花香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研究、运营农贸市场的团队,帮助农贸市场做包括智慧支付、诚信经营、食品追溯、智慧管理、大数据、线上平台等多种核心功能方案的设计。在无锡改造过的一些农贸市场里,智慧化的应用已经触手可及。在去年完成改造的小木桥菜场内,记者看到每个摊位都安装了电子屏,消费者可以看到每家商户的基本信息。市场内的电子屏还记录了每个摊位每天的客流量、交易额,不仅便于市场内部管理,这些数据还能实时对接政府部门。食品追溯则能实时同步到市场监管局,便于食品安全的远程监管。曾被列为市区16家环境最差农贸市场的春勤农贸市场,由杭州一鸿团队操刀,为市场做了方案设计、装修,计划年底交付使用。这家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有望成为无锡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菜场,智慧化程度同样令人期待。

  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农贸市场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无锡农贸市场近年来在硬件改造上最直观的就是环境的改善。不过,农贸市场的建设不仅仅只是硬件的升级,还有软件以及思维理念的升级。据介绍,长期以来,农贸市场的产权相对分散,市场管理方有国有、私营的企业,以及街道社区,“重收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三分改七分管”,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决定一个市场改得好不好,符不符合需求,关键是看软件,要依靠软件实现智慧化运营,实现对市场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问题管理,包括建立台账、产品的溯源等。“精细化管理需要引进专业的团队,标准化的提升则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发力。”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正通过对农贸市场的长效管理考核这一手段,倒逼街道、社区等都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农贸市场正朝着品牌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022年底市区农贸市场标准化率力争100%

  “小市场,大平台。作为市民最高频消费场所之一,农贸市场最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生活温度……”太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里既是最民生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场所,他们将进一步提升周新市场管理水平,服务周边市民。

  据业内人士介绍,尽管农贸市场份额受到其他新模式的瓜分,但这些遍布城乡解决着居民一日三餐的农贸市场,短期内难以被其他业态替代。为了切实保证民生,让更多的百姓长期受惠,2016年起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连续四年被列为无锡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菜市场的市井烟火气,并不意味着凌乱、破旧和无序。2016年至2019年底,无锡市区共完成改造农贸市场38个,改造面积累计达13万平方米,受益群众80多万人。曹张、黄巷、稻香、小桃园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农贸市场得到全面升级改造,同时也涌现出周新、小木桥、果色花香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智慧市场。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我市还力争再通过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市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水平,集中力量对城区“老大难”市场进行精准改造,对村镇地区的“小散乱”市场进行整合归并,营造“便捷、舒适、放心、实惠”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目前市商务局已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了《2020—2022年无锡市市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并提交市政府审核。按照《实施方案》规划,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市区范围内未达标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不少于33家,力争到2022年底市区农贸市场标准化率达到100%。同时将对市区范围内所有注册登记的农贸市场进行长效管理综合考评,以考评促规范、促安全,全面改善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和周边市容环境。

  破旧立新,无锡近年来诞生的一批新菜场让人眼前一亮,但菜场的改造远不止于此。从购物环境的提升改造,到经营户素质的常抓不懈,再到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农贸市场的蜕变,永不停歇。(朱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