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是文化载体,更是融合新品

古戏台

  中国的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上演。在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两岸的百年古戏台也有不少,有的已成摆设,有的仍在发挥作用。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段的建设中,这些古戏台该如何唤醒“乡愁记忆”,该如何融入大运河文化带文旅的产品中,值得人们深思。

  无锡百年古戏台还真不少

  说起家庭戏台,自然要说到“国保”薛福成故居里的戏台。在无锡现存的戏台中,家庭戏台仅此一座,弥足珍贵。戏台高筑于故居花厅南首的荷池上,垒垒的假山从池中崛起,恰到好处地成了戏台的基础,使戏台凌空挑出,兼以飞檐翘角、精细雕刻,显得玲珑秀逸而古朴典雅,似有了几分仙气。“这座戏台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有一套先进的‘音响系统’。”故居工作人员介绍,戏台上有藻井聚音,前有水面导音,四周有庭院回音,能让声音洪亮而清晰地传递到听众耳朵里,这正是薛福成借鉴了西方表演厅的建造原理。记者见到,戏台在历经一年半的整修后,如今台面广漆锃亮,台后一屏图案精美,抱柱联上李鸿章所撰:“桃花流水在人世 风月笙箫坐夜间”更显得苍劲有力。两棵百年石榴和罗汉松矗立戏台左右,见证了整座故居岁月的更迭。

  无锡惠山脚下直街中段有座张中丞庙,是惠山古镇的一个重要景点。这里的戏楼面阔三间,高两层,上为戏台,下为通道,平面呈凸字形。戏台雕饰精美,斗拱飞檐,内有圆拱形“百福”藻井,彩绘依然鲜艳。略显斑驳的梁柱,泛着青苔的石板路,以及两株四百年树龄的银杏树,依然能想象出当年老戏台的辉煌盛况。

  在如今恒隆广场南侧的无锡县城隍庙旧址上,有两座古戏台保留较为完好。内戏台与仪门连成一体,额枋上雕有山水人物,台口两侧立花岗岩方柱各一,戏台顶棚设藻井,画龙雕凤、金碧辉煌。外戏台在庙的西部,规模虽小,但轩顶、斗拱、垂柱、额枋等雕工精细。

  西水墩里有个西水仙庙,这里的内外两处戏台也是比较少见的,杂糅了豪宅和寺庙的多种功能。在过去,内戏台的戏是唱给水仙庙里的“大老爷”听的,所以每逢唱戏时要先把“大老爷”从庙里抬出来。庙会演戏、渔民进香,河面上船只云集,对岸棚下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盛夏时,骄阳酷暑,故民间有“晒煞西水仙”之说。而在清名桥附近,还有一座南水仙庙戏台,古戏台较宽大,同样耐人寻味。

  有的历久弥新,有的无人问津

  古戏台承载着传承与发展戏曲文化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说是无锡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记者走访发现,无锡这些百年古戏台大多位于各级文保单位内,虽然建筑保留完好,但在传承和利用上,却大相径庭。

  “1919年,薛福成长子薛南溟的夫人吴氏六十大寿时,邀请锡沪名伶来吟风轩献演,戏台上整整热闹了三天三夜。”薛福成故居工作人员翻着史料告诉记者。虽然当年之貌已成绝响,但延续百年的浅吟高唱如今仍回荡在故居上空。每周二、三的下午,戏迷吴燕萍总会精心装扮一番,和票友们一起登上这“江南第一豪宅”里的水榭式戏台,来上一段《珍珠塔》《双推磨》等经典锡剧选段,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听众们与戏台隔池相望,隔水看戏,台上台下合为一幅动人的画面,美不胜收。

  “我们已在这方戏台上唱了十年。”吴燕萍告诉记者,薛福成故居的古戏台已经成了票友们的文化阵地,锡剧、京剧、越剧、昆剧、评弹……不同的剧团只要提前预约,就能免费使用这块独具韵味的表演场地,戏台上的演出接连不断。故居管理方也非常乐意让票友们登台献艺,一来可以让游客游览故居的同时增加观赏性,二来也能让戏台“活”起来,将传统戏曲传承下去。

  然而,另外一些古戏台早已不再上演“出将入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不复存在。无锡县城隍庙的内外戏台,上楼的通道已被封住,只能在底下遥想当年的盛况。在周围钢筋水泥的包围中,空空荡荡的两座戏台仿佛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的张中丞庙偏殿已成茶馆,往来的茶客不少,熙熙攘攘。在茶客们看来,“如果能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倒也不错,可惜现在戏台上只是堆放了桌椅,着实有些浪费”。

  戏台,是文化载体,

  更是旅游新品

  戏台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坐标,更是生动呈现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去年年末,清名桥附近就曾经上演过沉浸式体验游。一路沿古运河而行,游客既可以领略别有韵味的古运河夜景,又能享受与众不同的全感官体验:听锡剧、评弹经典唱段,赏美轮美奂的优秀舞剧,看非遗大师的精巧技艺。游船窗外波光粼粼,游人边赏风景,边品尝精致的太湖船点。一场“艺术+旅游”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在运河文化研究专家王健看来,很多城市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都存在着深度不够、融合不够的问题,大运河相关的旅游仍然以观光业态为主。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也较低,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还不够。如今,我市将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基础,集合运河沿线街市繁华景象、市民生活习俗等优质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启“运河绝版地主题游”“运河吴韵文化游”等旅游线路。而运河两岸寺、塔、街、桥、窑、坊、戏台等建筑实体,融合惠山泥人、锡剧、精微绣、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景呈现吴文化、江南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等的深厚底蕴。通过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运河旅游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产业链的延伸,让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提供更多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产品。

  (陈菁菁 韩玲 文 宗晓东 邵晓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