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美梅、惠晓婧
“太湖新城的发展,全市瞩目、各界关注。”日前,市委书记黄钦来到无锡经济开发区调研,对经开区的发展寄予厚望,提出要围绕“生态环保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目标,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全方位提升新城能级,加快打造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核心区。
调研的第二天,无锡经开区就召开党工委管委会会议,围绕如何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辐射、绿色生态四方面的能级展开热议。“‘四个提升’的要求与‘四区’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市委常务副秘书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良表示,经开区将对标一流水平,创新理念、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四区”建设新局面,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经开担当和贡献。
以小见大、以小做大、以小引大,让“小身板”爆发“大能量”
“怎样才能让设备自动协同?”“生产车间‘无人化’如何改造?”……上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供需对接会在雪浪小镇举行,10多家经开区辖区内的制造业企业,纷纷表达了“上云”的迫切需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工厂大脑’、无人车间等备受关注。”雪浪数制副总经理姜其强说,不仅本地企业有合作意向,外地企业也抛出了“橄榄枝”。
产业能级,决定城市能级!如何在寸土寸金之地,培育出产业“大块头”?“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发展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依托雪浪小镇建设,经开区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新城版”的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目前,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与中国商飞、中铁建、双良集团、兆丰轴承等20多家长三角制造业龙头企业结成雪浪联盟。管委会副主任冯爱东透露,今年经开区将加大雪浪云“工厂大脑”与辖区内传统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焕发新活力。
一手抓新经济、新业态引育,一手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万华机械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化新产线,投产后可年产700万套汽车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型冲压件。“黄书记调研时对我们说的一番话,坚定了我们发展智能制造的决心。”总经理魏仁对2022年实现亩均产值2000万元、亩均税收200万元的目标信心十足。
“用好寸金地,在用足优势中做强新经济、在加快转型中提高产出率、在盘活资源中突破瓶颈口,使经开区的‘黄金土地’发挥出‘黄金效应’。”黄书记调研的要求,就是经开发力的方向。下一步,经开区一方面将依托重大平台和现有载体资源的积聚性和影响力,加速孵化原创型科技成长企业,打造科技型企业总部集聚区;另一方面将规划设置“五镇一园”,打造“不同成长阶段”的产业区块,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增加人才密度、提升创新“浓度”,让“科创之城”聚合“第一动力”
疫情挡不住项目推进的步伐。就在3月,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兴领域的7个项目,通过“云签约”的方式落地经开。产业生态好、创新氛围浓,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土壤和应用场景,是他们不约而同选择经开的缘由。
科技创新是太湖新城的重要功能,也是支撑太湖新城发展的最大动力。
万物竞发,春天的秀水坊创新产业园内一派生机: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计划今年建成投用,下转第2版>>>
无锡经开区:提升能级,加快打造城市核心区
上接第1版>>>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远景智能城市物联网操作系统开放平台等八大平台正在加快推进。“培养独角兽+培植研发机构+培育产业平台”持续发力,仅创业黑马无锡独角兽加速基地就成功招引汉食智能、专铸科技、企智数据等13家企业。
“不仅为经开发展、也为全市产业发展赋能,真正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黄钦调研时的殷殷期望,为经开区上下鼓足了干劲。对内建平台、对外促合作。下一步经开区将推动形成一批拉动型强、辐射力强的产业平台,一批规模超百人、营收超千万、订单超亿元的科技成长型企业,一批估值超5亿元、10亿元的瞪羚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小而美”公司,年内确保再引进100个以上科技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经过紧张的笔试、面试,经开区首场海内外高端人才招聘会,赶在“五一”节前基本尘埃落定。涉及招商、园区管理的15个岗位,吸引了近1200名国内“双一流大学”“双一流专业”以及全球百强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竞相应聘,折射了经开的“热度”。求贤若渴的年轻板块将启动编制太湖新城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白皮书,同步绘制“产业+人才”地图,为人才发展提供引领,出台完善各类配套服务政策,让人才“吸引得来、留得下来。”
维护好“绿色底色”,让“绿色基因”化为“绿色效应”
2020年的春天,经开区更“靓”了:
——昔日杂乱喧嚣的鱼市小溪港已不见踪影,河道清淤、港闸外拓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里将以“生态走廊”的全新面貌亮相;
——贡湖湾湿地公园的彩虹步道镶嵌在太湖北岸,与山水湖草、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美不胜收,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春雷行动”鼓点频频,聚焦毁绿占绿、聚力“拔钉清障”,经开区精心绘绿、精细管理,把城区重要一核“绣”得更精致。
湿地面积超700公顷、绿化率超42%,经开区自诞生起就自带“绿色基因”。“绿色是经开区的底色,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平认为,经开区要通过产城融合,促进发展、生态、环境三者和谐统一,在产业引领、服务辐射、生态宜居三方面形成优势,真正把绿色生态变成生产力。
一系列“硬核之举”将诠释经开担当:
依托锡澄锡宜轨道交通、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在太湖新城交汇的优势,提前布局配套设施;
依托大剧院和规划建设的美术馆、国际会议中心、网球中心等重要功能设施,打响文化品牌;
启动改扩建、新建2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成立名师专家引领的“种子工作室”,内外兼修补教育短板;
完善田字形湿地网络,建设一批百姓参与度高的“口袋公园”、慢行步道,展现“未来之城”模样,更好展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魅力。
不止于此,经开区还将继续抓住“水”这个关键,精心实施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河湖长制,以小溪港由省考断面调整为国考断面为契机,打造河道综合整治样板工程;积极落实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措施,为展现新城的优美天际线和湖岸风景线立好“蓝天背景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城管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既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还得打好枢纽牌、文化牌、商业牌。”管委会副主任王贤表示,只有进一步补齐规划“空白”和功能“缺口”,做强新城城市功能,经开区才能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更强支撑,真正成为城区“双核”中的坚强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