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准备调整改造的几间废旧厂房前,江苏“水乡园居”农旅公司副总阎顺兴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里原本分散的4000多亩农地将被改造成总投入2.5亿元的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将于10月建成,运行成熟后亩均产出将达普通农业的2倍以上。促使他们在3月迅速拍板签约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农业用地集中流转至镇级平台,“资源更集中、办事效率更高”。
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是我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主路径。但长期以来,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由农户或村委自行发包给种养户,小、散、乱现象居多,导致农业废弃物乱扔、外来种养人员在田间地头搭大棚等问题反复产生。“我市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已有10余年,但大多仍为一二十亩。这样的规模依然没有解决先进农业技术难以迅速渗入、特色产品形不成规模、打不响品牌等问题。”区农业农村局人士说。
破局,还是须从土地规模化集中流转入手。去年,锡山区有农业用地的8个镇(街道)全部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农户流转至村委、再集中至镇级平台后,土地被重新规划布局、综合开发,按不低于50亩的要求重新发包。目前全区81.5%的农业用地已流转至镇级平台,农业规模化经营2.0版初具雏形。
锡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范晓兵称此举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脱胎换骨”之举。“调整前,6000亩可种农作物的地块由1000多户农民耕种,小矛盾不断。目前我们对这些土地重新测量、发包,发挥农用地的黄金效应。”他说。
“土地流转至镇级平台,项目用地可立马保障,无需再像以前村里要一户户去做工作,要等一年半载。”阎顺兴说。让他们惊喜的是,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效率很高,如土地审批仅花了不到一周,比他们预计的至少节约了一半时间。
东港镇其余2万多亩农田进入镇级平台后,正按农业教育、旅游要求,打造高标准农田和节水型农田,对水产等进行公园化改造。副镇长时峰说,镇里今后将引进旅游、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教育等企业和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户尽快从单纯靠种养赚取微薄收入转为从加工、旅游获取更多盈利。预计三年后这一模式全面运行,当地种养大户收益可较去年增加一倍。(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