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关照非遗项目的 当代生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是我国非遗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现实中保护与开发的逻辑起点。吴媛媛博士聚焦江南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项目,深挖其中富含的民间艺术意蕴,出版了《惠山泥人技艺传承与文化再生》一书,系统梳理其历史与民间社会精神需求的关系,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创新视角。

  该项目研究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文献搜集、比较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多维度地展现了无锡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四百年发展的全貌,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深刻揭示了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核,同时通过归纳分析对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的访谈,也剖析了该项国家级非遗当下面临的生存困境:传统泥人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生活旨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作者万种思量,多方开解,访谈惠山泥人的重要传承人、从业者,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尽可能详尽地占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力图寻求纷繁现象背后的真谛。此外,作者还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民间艺术市场分析,利用管理学的分析工具提出了可能的解决路径,体现出作者多学科背景下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著作较以往惠山泥人的研究成果视野更加开阔,有一定创新。既有基于丰富文献的非遗项目历史脉络、技艺记载、传承人群的系统研究,更关照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在可能的现实情况下,提出文化再生的对策建议。这样跨学科的思维和写作缘于作者跨学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而对于惠山泥人长达十年的跟踪,亦使得作者对于该研究对象的领悟较为系统、全面,基于事实抽丝剥茧,有更多理性分析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全书体例前后一致,文献引用规范,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写作严谨。在学术上,该成果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休闲大视野下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典型案例研究,为打通非遗项目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应用上,书中的一些创见,也将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崔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