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财经周刊

2020年理财新趋势:

保本型渐离场 净值型成趋势

  以前,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银行购买保本理财产品,但是自从资产管理新规实施以来,保本型理财产品在过渡期以后将退出,所有的理财产品将都成为风险理财产品。那么,2020年理财产品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呢?

  有机构统计,全国275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减小,净值型理财产品持续扩张。全市场商业银行(不包括外资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存续数量65142款,较2019年四季度减少2820款,环比下降4.15%;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估计为24.40万亿元,较2019年四季度环比下降1.66%。净值型理财产品方面,全市场商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19590款,较2019年四季度增加2539款,环比增长14.89%;存续规模估计为15.93万亿元,较2019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4.55%。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跌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下降,同时受销售格局的改变,销售渠道也从线下转向线上大幅提升。记者注意到,随着市场资金面放宽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年初下降明显。

  “去年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了,一直在关注银行发送的理财信息,发现收益率一期比一期低。”家住新吴区的李女士表示,之前因疫情影响不方便出门,只好在手机上随时关注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本打算等疫情稍有好转后去线下购买,可经过几周的观察,收益率下跌让她有所犹豫。“上周182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4.18%,这周新推出的一期同样投资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又下跌到4.15%了。”李女士指着手机告诉记者。

  记者查看各大银行官方网站近期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看到,建设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利得盈个人结构性存款,92天,预期综合收益3.2%;187天,预期综合收益3.25%;365天,预期综合收益3.4%。在交通银行手机客户端中,多款“交银添利”理财产品收益率均降至4.0%以下。据某相关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监测显示,今年2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8%,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创近四年来新低。

  全年龄段理财兴趣浓厚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走跌,使投资者目光转向多元化配置,尤其年龄较大的投资者,更是将大额存单作为近期的投资首选。目前,各大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收益率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分别在1.672%—4.18%不等,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相比略有优势。“很多中老年市民在了解了近期的理财产品后,转向购买了大额存单,因为除收益率更高外,大额存单连存三年中间没有空当期,而目前理财产品最长投资期限都是180天左右,所以,市民比较后更愿意选择大额存单。”本地一家城商银行大堂经理介绍。

  对于年轻人而言,互联网化的理财渠道和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似乎更受青睐。“85后”和“90后”年轻人关注占比最高的理财热词则是:“原油”“重疾险”“美股”“黄金”以及“A股”。更年轻一些的“95后”们更是理财意识刚刚觉醒的理财潜力军,有趣的是,他们对“互联网理财”“银行存款”更为关注。这或许表明,这一代刚刚20多岁的新新人类们理财意识较“早熟”,且还保持着天然的风险警惕性,对互联网平台更易接受,以银行存款为代表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对他们而言也更易入门。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一些家庭备用金应该考虑银行短期理财,特别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建议以三个月和半年以内时间段理财产品为主。一方面可增加流动性安排,另一方面可提高一定的收益性。对于稳健型的投资理财者,2020年适合增加一些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如国债投资、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同时,适当的黄金投资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场景融合”加速获客

  然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当下,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理财产品被打破“刚性兑付”后,如何有效获客?银行业给出的答案是:顺应并借力移动互联趋势,加快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造开放式生态平台,通过银行APP与非银行APP联动,发力“场景融合”,在投资者的财富生活中嵌入理财业务。

  据了解,日前,招商银行APP已推出了线上服务渠道“小招理财顾问”,累计部署服务策略3万余个。针对有具体、明确资产配置需求的客户,招行还推出了“在线财务规划”功能,规划过程通过APP实时、同屏向投资者展示,并支持文字、图文、语音通话等多种交互方式。

  “今后商业银行之间真正比拼的将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金融充分融合的能力,以及在精准营销、全渠道客户体验、精细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能力。”业内人士说。但与生活服务类场景相比,金融场景属于低频场景,用户黏度和活跃度相对较低。为此,银行要立足金融和交易,并向其上下游不断延伸,通过引入更多元的泛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以开放的APP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朱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