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教育周刊

泥人如何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 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

  近日,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泥趣工坊的作品《蚕猫一梦》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72变》栏目的舞台,学生自创蚕猫剧本,手捏蚕猫角色,完成动画配音。近年来,我市不少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泥文化教育,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泥塑作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如何让传统泥人真正“走”入学生心中,成了各学校探索的焦点。

  导演进校园 意外选中学生泥塑作品

  “节目组导演进校园原本是参观学校的科技项目,无意间走进了我们的泥塑教室。”崇宁路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张士伟说。在泥塑教室里,记者看到了“百福杯”“皮老虎”“叫叫鸡”等系列作品,所有的形象都是从传统经典的元素中凝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导演浏览过各项作品后,选择了蚕猫这一惠山泥人中的经典形象,希望我们将其制成动画形式带上舞台。”

  《蚕猫一梦》的剧本、角色设计和配音由泥趣工坊社团的王多闻、钱梓涵、张语恩、廖颖洁等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飚是学校的艺术指导老师,他制作了作品中较为复杂的场景物品。张士伟告诉记者,成形的蚕猫剧本有四到五个,好几位学生都加入了剧本的创作中。廖颖洁是主角蚕猫的配音者,她主动分享起自己的配音心得:“我要根据蚕猫所在的不同环境变换语调,与平时朗读课文有些不一样。”

  “去北京录制节目前,我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紧张、兴奋和骄傲概括了几位学生站上舞台时的心境。“心里有些忐忑,但老师一直鼓励我们,最后分数出来,我们赢了!”廖颖洁说自己当时在台上兴奋得跳了起来。

  带队老师倪立文表示,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可贵的机会,“我发现孩子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临场发挥很棒。”

  多角度打造 接轨现代的泥塑课程

  目前,锡城有十几所中小学开设泥塑特色课程,如崇宁路实验小学、柏庄实验小学和五爱小学等,他们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崇宁路实验小学在2012年就成立了“泥趣工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泥塑引进校园。“我们的理念是‘在创新中传承’,要让泥人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倪立文告诉记者,传统的手捏戏文形象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不一定感兴趣,选择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元素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搓、捏、推、拉、剪、包、镶、捻、戳等传统技法,既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精髓,又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给学生的框架越少,他们给你的惊喜就越多。”

  “我觉得把蚕猫和李白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创作是最好玩的。”廖颖洁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李白的诗歌,在泥塑课堂上她就想着创作一个蚕猫吟诗的形象。张语恩则把雷龙的标志性部位与蚕猫相结合。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永清是崇宁路实验小学的外聘辅导员,每周他都会到校指导。

  “三百六十行”“新二十四孝”皆是柏庄实验小学的泥塑创作主题,校长周玲棣认为,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学校的泥塑课堂保留惠山泥人的创作技艺,学生则从生活中取材,将自己所见所经历的事捏进泥塑。听奶奶讲故事为“孝”、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为“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作品一一呈现,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去除多余框架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什么形象就做什么形象,当他们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比如粘合身体各部位的时候,我才会去指导。”顾飚老师说,在他的课堂上只会给学生本堂课的大主题,如创作一只猫或狗,但是不会给他们更多的框架,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如果一开始给他们固定的形象动作去模仿,就是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式,反而不好。”

  顾飚说:“传统惠山泥人用黑泥,是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惠山泥人最珍贵的不是材质,而是艺术表现形式。”

  在工艺美术大师顾飚的影响下,崇宁路实验小学美术老师卞赟伽尝试了超轻黏土创作,并发现超轻黏土具有可塑性强、色彩艳丽、环保无毒的特点,特别适合低年级孩子们学习泥塑。用惠山泥人的技法在超轻黏土上创作,孩子们也创作出了不错的作品,由超轻黏土的平面浮雕到立体的作品呈现,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到玩泥的快乐。在顾飚看来,学习惠山泥人的专业技法,成为传承人,应是孩子们到选择职业的阶段时考虑的事情,“童年阶段的泥文化教育是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同时让他们知道惠山泥人的存在意义。”

  如今,柏庄实验小学正在建设“少儿泥文化博物馆”,里面将陈列学生的泥塑作品以及多元泥文化,建成后,博物馆将成为公开教学场所。崇宁路实验小学同样从《看我72变》的活动中领悟到新思路,“我们可以将泥塑与德育相结合,赋予泥人角色,编写剧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让学生在关注泥塑文化的同时获得素养的提升。”崇宁路实验小学美术老师倪立文说。(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