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锡剧王子”周东亮:

用心耕耘,终有万物生长

  如鱼得水的他,向前辈悉心求教,和同事切磋技艺,但是,他却又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戏曲艺术的低谷。至今在江阴的很多人,还记得那时江阴各大歌厅最红的歌手是“阿东先生”。

  越到后来,他时常问自己,“这真是我要的生活吗?”  在冥冥之中,他觉得这辈子不能离开锡剧,应该回到锡剧舞台,那里才是自己的根。  《状元打更》中饰沈文素

  一部戏虽会曲终人散,但是传统戏曲的艺术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一代代人去用心耕耘,终有戏曲万物生长。  《玉蜻蜓》中饰申贵升

  □ 徐兢辉

  他,文武兼备,唱演俱佳,以江南儒雅摘得“锡剧王子”桂冠。他,匠心独具,锐意创新,以敏锐的艺术直觉培育市场,让传统锡剧再展风华。他,就是江苏省最年轻的梅花、文华双奖得主,江苏省锡剧团的掌门人——周东亮。

  采访周东亮,是在“五一”节前,他回到家乡江阴,不为省亲,只是为创办了10年之久的“小锡班”张罗。

  父子情深 一根筷子、一块饼干的故事

  梅雨季节,江南小城的蜿蜒街巷,凤凰牌自行车的二八寸车轮轻缓轧过湿滑的石条街砖,坐在硬邦邦的车后座上,稚嫩小手紧拽父亲衣襟,听着那句唱词:“凤凰山大火烧我心,心心想念新四军……”这是周东亮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20世纪60年代末,周东亮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周林华,锡剧大师王彬彬弟子,攻小生,爱戏成痴,曾担任江阴市锡剧团副团长,拥有很多戏迷、“粉丝”。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像爸爸一样风光。”在年幼的周东亮心中,这种风光除了鲜花掌声,还有戏迷专门上他家聊戏时的那种情谊。

  严师慈父之于梨园世家的传承,在周东亮的回忆中就是“饼干和筷子”的故事。

  “那个时候,真是开心啊!家就在团里,从小在旁边看父亲排练演出,耳濡目染。”

  在父亲眼中,东亮这娃儿确有天赋。但,毕竟是四五岁的孩童,正是淘气的年纪,周林华便“奖罚结合”,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饼干。如果周东亮唱对了,就给饼干吃;一旦唱错了,父亲手中的筷子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在他稚嫩的手心上。“好在我那时候,饼干吃得比较多,筷子吃得比较少。”回忆起那段经历,周东亮的嘴角露出调皮的笑意。

  虽然爱戏,又深知其中艰辛,周林华并不希望儿子也吃这碗饭。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小的耳濡目染,已让锡剧艺术的种子,在周东亮心中生根,身上抽枝,郁郁葱葱。

  1985年,从江阴市一中毕业,周东亮瞒着父亲报考省戏校一战功成。但此后的五年,周东亮清晰地记得,父亲一次也没去南京的戏校看过他,每次放假回家,父亲又会严厉地督促他练功、练功,还是练功。“他说,你到戏校以后,把本事学好了,你就有饭吃了。不要去给老师送东西走关系,这些都是虚的,玩不来的。”父亲的叮嘱,周东亮牢记在心。

  归去来兮 “王子”出走记

  不过周东亮坦言,他也曾经“动摇过”。

  1989年,从省戏校毕业的周东亮如愿进入江苏省锡剧团,成为专业演员。刚开始,如鱼得水的他,向前辈悉心求教,和同事切磋技艺,练功房里时常有他摸爬滚打的身影。

  但是,他又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戏曲艺术的低谷。

  正因为刚从戏校毕业,年纪轻,资历浅,他只能跑跑龙套,再加上那时候,全国戏曲都不太景气,剧团演出本就非常少,工资也更是少得可怜。“没演出,死工资就每月70多块钱。不排戏不练功也没人管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劝我改行。待了半年我待不住了,闲得发慌啊。我妈对我说,要不,你回来唱歌吧!”

  为生计,周东亮回到了江阴老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江阴,虽是小城,但是经济发达,已经有30多家歌舞厅,并且生意相当好,每天各家歌舞厅里都有驻唱歌手演唱周华健、张学友、刘德华等港台明星的当红流行歌曲。至今在江阴的很多人,还记得那时江阴各大歌厅最红的歌手是“阿东先生”。

  “当时驻唱一天80块钱,比剧团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戏校深厚的演唱功底,让周东亮轻松应对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名气也越唱越响,好多歌舞厅都请他去串场。江阴城就那么大,城东到城西,骑自行车过去也是笃笃定定。“串场一晚50块,我的最高纪录是一晚上串5个场子。观众点歌为我送花,我还有提成……”

  “3年下来,确实挣了不少钱,继续在这条路上发展,进演艺圈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一点也不快乐,相反的,我更加迷茫。”周东亮告诉记者,越到后来,他时常问自己,“这真是我要的生活吗?”

  就在这时,周东亮参加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比赛——1995年青年演员大奖赛,获得了一项在今天看来不是最重量级,但对他而言却是最重要的奖项——优秀表演奖。“感谢这个比赛。我当时立刻就报名了。我是一个锡剧演员,我的价值就在这里。”时隔二十五载,周东亮谈及此次比赛依然动容。

  再见“阿东先生”,“锡剧王子”终于回到了自己出发的路上——实际上,即便未必获奖,他同样会回来。

  因为在冥冥之中,他觉得这辈子不能离开锡剧,应该回到锡剧舞台,那里才是自己的根。

  如今回想起那段经历,周东亮觉得那是人生的一种“蜕变”,是一种生活的磨砺,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对锡剧艺术也有了新的感悟。锡剧的曲调优美,行腔如流水,甜、糯、淳、亮,他把流行歌曲的时尚元素糅进了锡剧唱腔,唱出来的锡剧味道既不失传统,旋律又非常好听。

  探索前行 为弘扬锡剧开疆扩土

  就这样,周东亮又重新回到他从小就习惯的早起五更天练早功的苦日子,紧接着,周东亮挑战《珍珠塔》主角方卿一炮而红,“人重新有了目标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道时光容易把人抛?但是周东亮的时间却是时刻都在翠衫红缨、婉转悠扬,在唱念做打中度过。《珍珠塔》20年演出2000多场;《玉蜻蜓》常演不衰,各种创新戏、传统戏,部部经典,一举奠定了他“锡剧王子”的地位。

  如今,身为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已经拿下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曹禺戏剧奖等众多戏曲奖项。

  荣誉等身,但这个被喊了20年的“锡剧王子”却要逃离舒适圈。

  时代的浪潮,让周东亮的锡剧表演艺术走向现代和未来。

  必须创新!

  2018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大风歌》在江苏大剧院的演出获得满堂喝彩。众多戏曲迷们在刘邦登台一惊:那不是周东亮吗?“锡剧王子”,怎么突然要挑战帝王将相了?

  从《大风歌》里的刘邦,到《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再到《董存瑞》中的英雄董存瑞,“锡剧王子”周东亮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温文尔雅的才子小生后,又开始在“硬汉”风的戏路上越走越广!

  这么多年,周东亮始终坚持练早功,平时演出多的时候就“以戏带功”。为了保护嗓子,他数十年不抽烟,但周东亮心里明白,传承戏曲要下的工夫在戏里,更在戏外。

  10年来,周东亮除了继承传统外,更注意开辟新创现代戏,推广锡剧艺术。

  就在前不久,锡剧电影《紫砂梦》杀青,4K加上360度环绕拍摄,满满的大片既视感。其实,这几年,周东亮已经一口气拍了6部戏曲电影。

  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拍摄方式展现锡剧,它的优势又在哪儿?

  “我们之前拍了一部锡剧电影《珍珠塔》,基本上是按照舞台传统的这种手、眼、身、法、步,然后用电影镜头语言来展示。”周东亮进而解释说,锡剧这种舞台艺术是“十米艺术”,电影是镜头艺术,有很多近景、特写,比如同样一种惊讶的眼神,戏曲的表情和动作如果用到电影中,就会显得特别夸张。“既然是电影,这次我们就用纯电影镜头和电影演员要求来拍摄。”

  周东亮还给这部《紫砂梦》加注了“探索电影”。他想让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探索,像印度宝莱坞电影一样,载歌载舞,唱出“东方歌剧”的韵味。

  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从前慢”的传统戏曲如何弘扬,创新成了所有戏曲剧种面临的难题。对此,周东亮的态度是,既不能冒进瞎改,也不能停滞不前,需要探索前行。

  “在有戏的地方延伸做足,没戏的地方一带而过,让年轻观众感觉到戏曲的魅力所在!”在周东亮看来,只有把传统艺术当中的精华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恰到好处地融合,才能获得现代青年观众的认可和关注。

  这两年,短视频、直播越来越火,在周东亮的主导下,省锡剧团又在线上推出了APP“戏嗨”。“‘戏嗨’就是为更多的戏曲爱好者提供一个线上专业平台,里面有戏曲卡拉OK、名家直播社,还有好多经典剧目,打开手机就能看到。”

  其实,周东亮还用10年时间坚持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文章开头说到的“小锡班”,他已经在全省50多所小学设立,在家乡江阴更是开设了20余个。“这是件一举多得的事:兴趣班办了10年了,由省戏剧团专职演员驻点指导,不仅为戏校输送人才,更培养了无数年轻戏迷,孩子学了,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又能带动周边一大群人。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就不怕传承不下去。”

  “一部戏虽会曲终人散,但是传统戏曲的艺术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一代代人去用心耕耘,终有戏曲万物生长。”周东亮说,从这些“00后”“10后”孩子身上,他看到了锡剧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可以值得期待的未来。

  链接

  戏迷眼中的周氏唱腔

  周东亮音色的辨识度特别清晰,声线华丽、腔体饱满、唱法圆润通达极具穿透力。他的音域宽广、跳跃幅度大,对声音的把控能力、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特别是他的换声点不留任何痕迹。

  在高音区,周东亮能够以特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表达人物极端的情绪,最大限度地渲染剧中角色,往往能将全剧推向高潮。低音具有渗透力和震撼力。唱腔以中、高音见长,同时也重视低音区恰如其分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内心哀怨、愁苦、悲凉的一面。

  唱腔结构严谨,对比鲜明。十分注重速度、节奏疏密、情感起落之间的对比,往往在慢板之后,加入快板,造成强烈落差,最后复以慢板收尾。这种调式,有利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周东亮博采众长、敢于创新,把气声与叙事唱腔融汇,民歌发声和戏曲高腔合一,把越剧的柔美、沪剧的轻松、昆剧的洒脱、京剧的高亢,结合自身条件一一梳理,无论大陆调、簧调、铃铃调以及各种小调都信手拈来。

  在表演方面,文武兼备,功底扎实;戏路宽广,正反派人物皆能塑造;表演注重细节的处理,尤善表现人物诙谐、戏谑的一面;注重现代舞蹈艺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