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保健周刊

疫情下,助精神残疾者捧牢“饭碗”

  刚刚过去的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助残脱贫、决胜小康”。日前,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主任李达显得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这段时间,他和同事们不仅帮数名精神残疾者走出阴影,而且让他们捧牢“饭碗”。

  “对于精神残疾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他们的影响,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李达告诉记者,为了让精神残疾者早日回归社会,他们开展多种精神康复项目,并与就业技能相结合,使一些患者捧上了饭碗。然而,疫情使就业技能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精神残疾者遇到了新问题。30多岁的小方(化名)年前从事报关工作,病耻感加上同事的排挤,使他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不得不离职。他想着调整好心态,过年后再找工作,可是疫情一下子打破了这一计划。想着自己就业无着落,心情又焦虑了。

  康复治疗师根据小方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培训他网络就业技能,为他找到了一份淘宝网发放优惠返利券的工作,并指导他如何吸引客户。目前,小方有了工作,工作时间也有弹性,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他感到非常满意。

  于女士(化名)性格内向、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康复治疗师了解到,不能自食其力是她自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缺乏技能又是她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原因。为此,康复治疗师瞄准于女士想当餐饮店服务员的目标,培训她如何扬长避短表现自信、得体应答的面试技巧。康复治疗师还当考官,预先设想问题,模拟面试现场,最终让于女士成功应聘。

  几年前,钱女士(化名)在病情稳定后找到一家服装店营业员的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已能自食其力的她又遇到新问题,由于服装店复工延期,需要将门店服务改成线上销售。正当她一筹莫展之时,康复治疗师和钱女士保持微信联系,让她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帮助她提升线上销售技能。

  “精神疾病患者过了急性期后,康复一定要及时跟上。”李达提醒,一些患者出现精神疾病后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或者碍于面子而忽略了康复,对尽快融入社会是不利的。他希望社会要更多地接纳这些患者,共同来提升他们包括就业技能在内的各项技能,让他们能够在自食其力中提升自信。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