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是一个与“爱”有关的日子。这一天,广州美院雕塑系教授、无锡籍著名雕塑家谢立文来无锡了——带着对家乡的爱,应邀返锡为一处主题公园公益雕塑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有时间节点为证:5月14日,谢立文接到无锡方面邀请;5月20日,飞抵家乡,当天下午赴现场考察,并了解相关创作素材。在“非必要不远行”的抗疫特殊时期,谢立文此行,可见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名闻遐迩,谢立文正是这座地标性雕塑创作团队的责任人及艺术总监制。这座极具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的雕塑,以全然不同以往的伟人雕塑造型,屹立于橘子洲头。理性文字与感性雕塑互为呼应: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气概,与那首《沁园春·长沙》相得益彰,让人叹为观止。
从砖瓦厂工人,到雕塑系教授,人间烟火中实现“艺术急转弯”
“这个世界几乎不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学会遗忘,有些人却坚持。”这是《告别薇安》中的励志金句,也能折射出谢立文的艺术之路。
谢立文是个有故事的人——从砖瓦厂工人,到雕塑系教授,这样的“急转弯”来得太大,传奇在于,居然梦想照进现实!
沿着他的成长轨迹,很难找到家世熏陶迹脉相承的影子,也看不到“科班出身”的常规路径。谢立文一路走得波波折折,可关键节点,总有“贵人相助”,如陈逸飞、潘鹤、梁明诚、王木东等等,让他在艺术之路上“开挂”前行:2010年获中国雕塑学会突出贡献奖。而看似所有的偶然,都源于必然——他的坚持与执念。
1959年,谢立文出生于无锡市,先后就读于东林小学、原无锡市二中(现辅仁中学)。江南人对美与生俱来的特殊嗅觉,使其对线条产生浓厚兴趣。初中时,他开始涂鸦:画画素描、连环画,乐在其中。线条的变化之美,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
1976年,谢立文被分配至南门周泾巷无锡砖瓦厂工作,在经年不熄的烟火中,与泥瓦、砖块打起交道。无锡盛产惠山泥人,这样的氛围,对一个爱好美术的文艺青年来说,艺术的火苗怎会轻易熄灭?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依然紧握手中的画笔,寻找一切可以临摹、创作的题材。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各大美院对外恢复招生。谢立文看到了希望: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各大院校的美术系,他几乎考了个遍。但造化弄人,他始终徘徊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大门之外。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备考中的谢立文,没有放弃艺术创作:他频频到上海、杭州等地参观展览,带着作品找名家指点。已故油画大师陈逸飞,成为他艺术之路上的第一个贵人。谢立文记得很清楚,当天,陈逸飞正在画室创作那幅著名的油画《踱步》,谢立文造访,将自己的油画作品请陈逸飞指导。陈逸飞仔细端详谢立文的作品后指出,油画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前者注重人体的结构比例、肌肉线条、骨骼构造,呈现更为科学合理;后者以写意为主,逸笔草草,意境至上。陈逸飞提出,谢立文的人物写生,结构骨骼不妨用泥临摹一下,然后再画,比例会更准确。谢立文得此点拨,如有大彻大悟之感。回到无锡后,他借来学校解剖室的头盖骨,反复揣摩。砖瓦厂泥土多,谢立文就地取材,开始塑形,“因为有绘画造型基础,非常容易上手,看着形状出来了,特别有成就感,很兴奋!” 这是一个重要节点,自此,谢立文由画画向雕塑转型。20世纪80年代初,他先后在夏余巷、健康路、小娄巷、东亭莫家庄等地租房搞工作室,与砖瓦厂喜爱美术的工友一起,沉浸在创作带来的快乐中。
艺术创作无止境。谢立文渴望得到高等艺术院校的“科班滋养”。1985年,机会来了,但却有前提条件:广州美院雕塑系开设进修班,面向全国招生,但招生对象是大学美术系老师或是美术专业工作者。谢立文没有止步于这两条要求,写信自荐并将作品寄至广州美院。为筹措路费,他将自己的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卖了,坐火车前往广州美院。他的作品、他的执着,打动了广州美院,他被破格录取。但问题又来了:入学需要介绍信,单位不同意其前往外地学习。
谢立文母校原二中教美术的李老师在一家美术设计复印社,为谢立文开了介绍信,但需属地行政部门盖章。王木东爱才,陪谢立文骑着自行车,到东北塘相关部门盖了章,谢立文的“高校学习梦”终于成行。
每遇挫折,绝不放弃。将兴趣变成事业,把情感融入作品,用情用心用功讴歌时代,这是谢立文迈出艺术人生的第一步,虽然坎坎坷坷,但却扎扎实实。
坚持+创新,十年潜心学艺,让梦想变成现实
坚持走下去,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在广州美院雕塑系学习的谢立文,在南方濡湿的空气中,走进一个新世界——那里存放着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不可预知,但想象力无限。一切是那么美好,他像海绵吸水般,拼命汲取养分,原本的实战,加之理论提点,对雕塑的领悟如醍醐灌顶,进步神速。
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年进修很快到期,谢立文还想再进修一年,但却无此先例。首期进修班的同学到期后纷纷离开,跟着老师做雕塑的谢立文仍留在广州美院盼望奇迹,而奇迹,真的来了:第二期进修班的一名学员放弃入学,谢立文替补进场。他说,自己运气真好!
留在广州美院继续深造的谢立文,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大师梁明诚教授。谢立文有幸成为当时梁教授唯一的入室弟子。为人、处事、做学问,梁教授的谆谆教诲,谢立文由此领悟到艺术之道的真谛。
潘鹤是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文化部授予“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1989年,国家有关部门为关山月、胡一川、潘鹤这些老艺术家配备专职助手,勤勉且悟性高的谢立文,入了潘鹤的慧眼。
之后,谢立文给潘鹤当了十年助手(中间回系执教1年)。这一个“十年”,造就了谢立文:他从无锡砖瓦厂正式入职广州美院,从进修的学生,走上广州美院的讲台。在这十年期间,协助潘鹤大师先后完成《广州——艰苦岁月》《深圳——开荒牛》《广西——孙中山雕像》《内蒙古——乌兰夫雕像》《上海龙华——无名烈士雕塑》《西安华清池——杨贵妃雕像》等一大批著名雕塑作品,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学到大师创新、独立的艺术精神。
得到雕塑艺术真传的谢立文先后参与主持以及独立完成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叶剑英纪念碑雕像》《广西百色——邓小平雕像》《重庆永川——采茶女神》《安徽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赖少其》《延安——红军进延安雕塑群》等有影响力的作品。
厚积薄发!2009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坐落于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正式落成。当红色绸布缓缓揭开,一座表现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气概的雕像跃然眼前。整座雕像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其中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龙岩永定的红花岗岩打制拼接而成,总重量4000多吨。雕塑从设计手稿,到立体稿、放大、制作、翻模,是个系列工程;石材、金属等不同材质,决定着最终效果;制作过程中,还有干挂、湿挂、焊接、凿刻等不同工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媒体报道,广州美院原院长黎明主创的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中标后,专家曾称,头发飘出6米,安装最为关键。从泥塑创作放大到石雕加工安装等全过程,谢立文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与艰辛。
“前期施工期间,头像被脚手架遮住了,究竟呈现出什么样子,大家都非常忐忑。”谢立文说,这座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于2006年开始设计构思。以黎明教授挂帅的主创团队,搜集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形象,最终选择了32岁时的青年毛泽东。“因为,《沁园春·长沙》就是那一年写的,此外,这座头像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这首词中飘逸旷远的意境。”
谢立文说,团队成员带着崇敬之心创作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同时作为艺术监制,自己从雕塑创意开始,便广州、长沙、惠安三地飞,每个阶段都不敢掉以轻心。该雕塑最初设计出来的小样,经专家评审并反复修改后,到按照1:10的比例放大,期间,专家反复观摩,直到达成共识,才进入第二阶段的制作。
第二阶段的制作,就是将泥塑的雕塑变成玻璃钢制成的雕塑。这个雕塑分胸部和头部两部分建设。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花岗岩加工,石材加工及安装由富有经验的福建工匠们完成。
“雕像头部花岗岩的现场安装,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这是这座雕像最难施工的部分。”谢立文告诉记者,这座雕塑所用的石材,都是量身定做的。头发的安装,也是整个施工工程中难度较大的地方——头发伸出头部最长达6米,石匠们用吊车将花岗岩吊到30余米高的脚手架后,用“上面吊下面撑”的办法,逐步到位。
正是有了跟随潘鹤学艺的“十年”之功,谢立文才有了驾驭这样巨型雕塑的功力。
“爱”需要勇气,创作无锡城市雕塑,挑战中为家乡支招
在谢立文的案头,记者看到他此行无锡为主题公园创作雕塑的所有素材,公园规划、内容介绍等等,一应俱全。“我愿意为家乡进行公益创作。”他感恩于当年同时进厂的老同学,作为无锡砖瓦厂负责人之一力排众议让自己安心在广州美院进修,也感谢工友们的大力支持,同时感恩于潘鹤、梁明诚等众多大师的提携。当然更感恩于家乡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当家乡有召唤,他召之即来。
无锡城市雕塑是个热门的文化“冷”话题。一方面,无锡除钱绍武外,还拥有一批中青年优秀雕塑家;另一方面,城市却缺乏有名片效应的优秀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处于开放空间的城市雕塑,接受着千人百眼的审视,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认知度,以及不同层面的创作干扰,令无锡城雕创作成为一道难题,接单者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谢立文公益创作,虽是出于对家乡之爱,这种爱,真的需要“勇气”。
“优秀的城市雕塑,不仅仅是旅游打卡地,也是城市文化名片,如新加坡鱼尾狮、丹麦美人鱼、华尔街铜牛、兰州黄河母亲、广州五羊石像等等,一提起,人们立马会通过雕塑联想起一座城市。”谢立文认为,当下艺术家的创作环境、空间越来越优化,艺术家受到的创作干扰越来越小,无锡应该,也有实力拿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下的城市雕塑作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不也是无锡城市雕塑创作需要的精气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