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怪,我家宝贝今年冬天到现在,一次感冒都没得过!”“我家的也是,以前一到天冷就感冒咳嗽,一到天热就湿疹发痒,今年身体棒棒哒!”……最近不少锡城家长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下,自家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生病了,这是真的吗?“六一”之前,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儿童医院,采访中发现,受疫情影响,医院的门急诊、住院人次确实呈现下降趋势,每逢冬春换季期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的高峰也没有出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内分泌科等部分专科却人满为患。这一现象很耐人寻味,也值得反思。
儿童就诊“说明书”
市儿童医院副院长葛焕青介绍,从疫情发生以来,儿童医院始终一手抓防控,一手提供医疗服务,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满足患儿的就医需求。
实名制预约诊疗,不要爽约
到市儿童医院来就诊,需要到医院出示孩子和家长的锡康码,测量体温,然后预诊分诊,无发热的孩子可以直接到专科就诊,有发热的孩子医院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别引导致相应区域就诊。1名患儿不得超过2名家属陪同看病,不能戴有呼气阀口罩进入医疗场所。
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医院实行实名制全门诊预约就诊。微信关注“无锡市儿童医院”即可在线预约挂号,或下载“掌上人医”APP预约。值得一提的是,请家长在预约时间段前取号,不要爽约。
住院一患儿一陪护,谢绝探视
儿童住院也落实严格的防控举措,所有患儿入院前均须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住院患儿陪护人员须固定,仅限一人,小于1岁患儿可增加一人,陪护前必须提供7天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陪客证(一患一证)、本人居民身份证(与陪客证家属信息相符)。谢绝探视,建议使用微信、QQ、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在线探视。
常见病建议先居家,多用网络咨询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究竟什么病需要来医院就诊?什么病可以缓缓?首先急症,异物吸入、中毒、急性腹痛、脑外伤等,需立即来医院急诊就诊。其次,普通感冒、拉肚子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建议先居家观察,或就近到“家门口”的一二级医疗机构儿科就诊。对于糖尿病、儿童矮小症、性早熟等一些慢性病、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建议先网上咨询,再来医院。
少了!
感冒咳嗽就诊患儿减少一半
走进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原本熙熙攘攘的大厅变得不那么拥挤,拿着输液单子排长队等待“扎针”的队伍不见了,只有一位护士在忙碌,候诊区依次等待着10来个小朋友。秋冬季日均输液量高达1000多人次,护士经常忙得团团转,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但疫情以来,这里突然就安静下来了,如今一天输液量才100多人次,不到高峰期的1/10。
内科一直是儿童医院门诊专科中的主力军,门急诊量占总业务量的五六成。但今年2月份以来,内科诊疗量明显下滑,尤其是呼吸内科下滑了一半以上。
分析原因,门诊部主任徐锡凤说,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家长的防控意识增加了,不扎堆、不聚集,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孩子不上课,都宅在家里,又很注意卫生,外出也都戴上口罩,‘病从口入’的不少病源都被口罩‘拒之门外’,流感、肺炎、手足口病等一些感染性疾病自然而然就少了。”
疫情严重期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口腔门诊停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常态化,如今前来就诊的小病患也多了起来。口腔科主任朱金晓告诉记者,目前门诊量日均200人次左右,已恢复到以往的80%,主要是拔牙、龋齿补牙等刚性需求,但一些高风险操作需要先核酸检测,加上预约诊疗的限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诊疗量。
不过这期间孩子真的不爱生病了吗?肯定不是的。市儿童医院副院长葛焕青表示,过去孩子一出现一些小症状——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家长可能就会产生焦虑,立马带孩子去医院,但在特殊时期,本着对医院的“敬畏”之心,面对孩子的小症状,家长会尽量选择不去医院,而选择在家观察、清淡饮食、网上咨询等方式进行处理。数据显示,自从2月份医院开通网上问诊以来,咨询量达到3000多人次,尤其是年轻的家长更愿意选择线上问诊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一些小毛小病。
多了!
特殊时期“催熟”了好多孩子
值得关注的是,与呼吸科形成鲜明对比,内分泌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等一些专科就诊人数却“逆势上涨”。内分泌科主任徐旭的专家门诊号几分钟就被“秒杀”。5月23日她半天时间看了60个号,从早上8点一直坐诊到下午2点,连喝水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内分泌科的诊疗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不少,4月门诊量1781人次,同比增长74%,而5月到25日的门诊量已经和4月份持平了,预计5月将超过2000人次。
究其原因,“疫情‘催熟’了好多小孩。”徐旭说,疫情期间孩子们长期居家,吃得多、动得少,肥胖、性早熟、糖尿病等发育不良问题凸显。临床上发现,前来就诊的孩子疫情几个月来都长胖了不少,有一个7岁小女孩2个月里长胖了8斤,体重已经超过90斤,一检查,出现了乳房增大等发育迹象,已处于性早熟早期。还有一个9岁女孩去年发现性早熟,但疫情期间没有按规定服药,最近来复查发现已经来月经了,骨龄已经快闭合,但孩子的身高才143厘米,再长高的空间很小了。
而多吃少动的现实,在消化内科也得到了印证。消化内科主任林琼告诉记者,最近临床上消化不良的孩子多了起来,还有一些患儿出现便秘、肠道过敏等症状,导致胃肠镜检查比往常多了不少,最多时半天做了25个胃肠镜。此外,由于家长照料不周,小龄患儿消化道异物病例也增多了,甚至有一个孩子吞下了16颗磁力球,在消化内镜下腹腔镜手术才化险为夷。
皮肤科的“小病号”也不少,5月24日是皮肤科主任杨挺的专家门诊,他看了42个号,一直从早上忙到下班。皮肤科3、4月份门诊量分别达到4000人次和5700人次,“领跑”儿科各专科。
深思!
家长看病习惯和生活方式变了
往日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的景象,2020年却“遇冷”了,这个变化不由让人深思。“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是身为医生最朴素的情怀。
“遇冷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好事,说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让孩子健康的密码。”葛焕青说,疫情倒逼人们做出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一些健康、良性的生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比如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我们从幼儿时期就知晓的好习惯,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全面落实,爱扎堆、爱围观的陋习也在改变。”
多位儿科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家长过度医疗的就医观念,导致儿科资源浪费严重,也给儿科医护人员造成压力。而疫情则改变了人们的诊疗习惯。如今就诊采取全预约、全预检分诊、全实名制诊疗的方式,这样一来患者分时段就诊,既满足了不扎堆、不聚集的防控要求,又减少了就诊时排队等待的时间。
“我们要学会从危机中看到生机。”杨挺笑着说,慢下来的看病节奏其实也不错,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向患儿家长多普及一些健康保健知识。比如皮肤科门诊上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小患儿较多,这是一种慢性病,不但用药有讲究,平日也需要家长学会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但以往门诊量多的时候,来不及和家长多交流,往往把用药方式、健康知识点的资料让家长拍个照,回去慢慢看,现在有时间了,我就一页页讲解给他们听。”杨挺说,更充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的依从性更高,疾病缓解率也更高。此外,利用晚上在家的休息时间,他还在网上为患者答疑,3月份他的网上咨询量达800多人次。
□本报记者 杨明洁
(刘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