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端午节小记者别样“驭”龙

  6月25日,来自洛社中心小学和前洲中心小学的30名无锡报业全媒体小记者,在江南古镇玉祁礼社与玉祁龙舞非遗传承人吕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我国的龙文化有8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龙舞’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玉祁龙舞非遗传承人吕武师傅给小记者和家长们介绍了龙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宫的二楼是我们日常舞龙排练的地方,一楼是陈列展示关于龙文化记录的地方,比如:龙的传说和由来,它的坐卧姿势、身体变化形式等。同时这里也记录了玉祁龙舞队的历史和荣誉,我们获过全国大奖,也多次出国表演,总的说,这里是保护和传承我们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里就是我们平时训练龙舞的地方了。”吕师傅拿起一根龙球棍接着说,“这是龙珠,引龙人拿着它站在最前端,后面是龙头、龙身龙尾,标准的一条龙是九节,18.5米,我们舞过最长的是208米,要100多人呢。”小记者们听到这里不由惊叹:那肯定很壮观啊!接着吕师傅邀请小记者们现场参加教学个人舞龙球和团队舞龙,小记者们非常积极地报名,都做了一次“舞龙人”。参加实践的小记者说,看似简单的舞龙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把扭、挥、摇等基本舞龙技艺做到位是要花不少时间、下不少功夫的。

  现场小记者提问:“吕师傅,舞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的很多,除了基本功,团队默契,每人随着音乐节奏跑到位,一个步子错了,整个龙就脱节了,在舞动的时候,人跟人要靠近,步子要一致。”吕武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解答。

  “听说我们有聋哑人特色舞龙队,他们听不到声音,怎么排练呢?”“作为非遗传承人,现在我们玉祁龙舞在传承这块,你们是怎么做的?”现场小记者接连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吕武回答道:“开始组建聋哑人队伍时,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沟通是最大的障碍。通过反复的摸索,我和队员们渐渐有了默契,语言不能交流,就用肢体沟通。我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做示范动作,让队员领悟其中要领,慢慢地大家就做得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的聋哑人队伍,也多次参与比赛和演出,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吕武还告诉小记者:“在传承这一块,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现在玉祁中心小学就有2支小龙队伍,都是5、6年级的孩子,我们的龙舞这项技艺要一代一代更好地传下去。”

  来自前洲中心小学五年级7班的小记者路佳宁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这里,整个玉祁礼社村的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龙的环节,我拿起了‘龙头’觉得非常有使命感,要带好队。而且古镇小道的美景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由前辈们拼搏换来的。”洛社中心小学三年级10班高博的爸爸告诉记者:“我刚刚上台参与体验也是受儿子的鼓励。平时能和孩子一起互动的机会不多,这次我们一起来玉祁礼社参加龙舞非遗体验活动,学到了很多当地的特色文化,而且上台表演一下,孩子和我都觉得特别开心。”(见习记者 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