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一代人搬了5次房,从茅屋到别墅、从蜗居到宜居——

孙家住房“搬迁记”

  ▲孙永红在家中作画。

  ◀孙永红家所在的别墅区航拍。

  “龙湖书屋,我的书画创作间;揽翠轩,窗外一片翠绿,朋友就在这里赏景、喝茶……”日前,驶过烟雨朦胧的龙西湖,穿过绿树掩映的林荫小道,记者找到了华西村村民孙永红家的别墅,刚进门,他就一一介绍起来,“地下室里还有个家庭影院,咱们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

  其实,这套别墅已经是“孙家”的第五代房子。“1969年8月我在茅屋出生,就在同一年全家搬进了瓦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华西人,孙永红有着“一肚子”关于华西村的故事,更是亲身经历着村里的住房变迁,在他的印象中,华西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搬了三四次家,“从瓦房出来就搬进了‘火车式楼房’,第三次搬家是革命性的,大约1990年前后,村民们住进了第一代别墅,2005年,住进了现在的第二代别墅。”

  孙永红的童年是在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有“味道”的回忆。“离羊圈隔了一堵不到顶的墙,节约嘛,就拿砖稍微拦了一拦,睡觉都会被羊味给臭醒。”孙永红说,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铺上了青砖,但自家还是泥巴地,一到像现在这样的黄梅天,凳子坐了以后会陷下去一截,留下一个个凹团,“怎么办?只能撒上石灰来吸干水分,这便是那个年代‘最简单的装修’。”

  指着客厅墙上党员联系户的展板,孙永红想起当初瓦房里也有块展板,“写的是忆过去、看现在、想将来。”即便隔了数十年,下转第3版>>>

  孙家住房“搬迁记”

  上接第1版>>>孙永红还清晰地记得展板上的内容:忆过去,父母都是长工;看现在,我家是贫下中农;想将来,希望家里能有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四大电器”。“没过几年,村里就用集体资产给村民们采购了电器,香雪海电冰箱、小天鹅洗衣机、安阳电视机……”孙永红说,分电器的那天,瓦房里就像办了一场喜事。

  搬进两上两下的“火车式楼房”是孙永红最开心的事情,他终于可以不用和羊圈味共眠了。“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也不用和哥哥挤一间了,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孙永红告诉记者,在那个家里最亮眼的房间是厕所,不仅有了抽水马桶,还可以在家洗热水澡了,后来还装了空调,“哥哥结婚要装修婚房,那个时候没有墙纸,兄弟俩就用滚轮把一朵朵花漆上了墙。”

  从无锡工艺美术技校毕业后,孙永红又回到了华西,村里安排他去上海一家工厂学习霓虹灯广告设计,学成回来的他参与筹建了村里的霓虹灯厂,做了副厂长。靠着自己一身的本事和做出的贡献,孙永红在23岁那年住进了村里安排的“三上三下”独栋小别墅。“那个时候,周边村的姑娘是以嫁进华西为荣的。”说到这里,孙永红的妻子朱静菊笑了,她说,刚住进别墅时,村里人还纳闷盖个车库做啥用,没想到过了两年,村里就开始给村民发汽车了,这就更让邻村的人羡慕了。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才有了‘装修’这个概念,村民们渐渐对住房品质有了追求。”在结束了霓虹灯厂的工作以后,孙永红又开始做起了村里的装潢、建筑这两块业务,他还参与了自己现在所住的华西村第二代别墅的建设,“周边没有‘标杆’村庄可以学习,就到大城市去看、去学习,广州、深圳、杭州……跑了个遍,就是为了建高质量的别墅。”

  从茅屋到别墅,从“蜗居”到“宜居”,“孙家”在上演着住房“搬迁记”的同时,孙永红作为华西建筑人的代表,也在不断地把华西的“住房经”向外推广。“最近,华西四村的250套别墅就要完工了!”孙永红说,不仅仅是华西村内,在江阴市区及周边其他城市,一栋又一栋高层住宅也在华西建筑人手中拔地而起,“每每有一个新项目完工,就会畅想着又有一批人可以住进新房,心里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唐芸芸 文/华西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