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环境越变越美且有物业 “逃出去”的女儿又回家了

青龙山村不再让人皱眉头

  全面小康,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即使这个村,后有公墓,旁有垃圾填埋场,一样可以打造优美的环境。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无锡市区西部的青龙山自然村,处处是鸟语花香和村民脸上的微笑。

  而先前,这个村因太过特殊,外人不愿亲近。连青龙山的女儿,一到年龄就嫁人“逃离”。但现在,“拖家带口”回娘家常住,成了常态。

  转变,只因娘家的村环境越来越美。

  环境变美了,

  外嫁女儿“回来住”成常态

  一场夜雨,早晨的青龙山,雾气腾腾,空气清新。

  村内,71号老宅翻建现场,10多位工人在忙活。主人秦娟华说,翻建一是因漏雨,二是因女儿一家常回来住,改善一下。在101号,碰到69岁的马学平时,他正出门。老马说,他现在出门大多在上午,因女儿一家常回来,下午要准备晚饭。村民陈国宗的儿子新房在城里,但老宅也留有婚房。

  中午时分,村南西塘河边,步道环绕,周阿毛等村民正在散步。河边,有人在钓鱼。村内,四色鲜花竞相绽放,村民喜在心头。

  环境一天天变美,村经济和村民收入提升得更快。青龙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洪度说,青龙山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成立,10多年中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了三个工业园区,企业有70多家,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园区、现代楼宇的跨越发展。合作社账面净资产、社区可用财力分别从2004年的935万元和400万元,增至2019年的1.57亿元和2000万元。

  村经济发展了,自然会惠泽村民。农民变股民,年年有分红,过节有福利,每月有补贴。现在青龙山退休农民年收入普遍在3万元以上。

  小康不小康,

  村民的感受度就是标准

  女儿们常回,因为环境。过去远嫁“逃离”,也因环境。

  因为紧挨公墓和垃圾填埋场,以前外人提到青龙山村总是皱眉头,忌讳的人还绕着走。村民,也多少有怨言。

  青龙山大队老书记74岁的陈林标介绍,过去经济落后,环境脏乱,加上位置特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女儿都是“东南飞”,往市中心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村里男孩娶媳妇,若城里没房,女孩根本不待见。

  自己人都逃离,怎会吸引外人?

  “有经济,环境差,哪来幸福感和获得感?”刘洪度说,西塘河边,原先是菜地和鸡鸭棚,脏乱差,污水直排。这几年社区直面难点,在村环境改善、提档升级上持续加大投入,清河塘,拆鸡棚,治乱种,2019年还投资300万元打造了景观带和养老中心。

  “132亩村域面积,住户105户,户籍村民25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超40%。这么一个‘微型村’,一样是小康路上的同行者。”滨湖区荣巷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巍说,在提升青龙山村环境的同时,还针对老人多的特点,打造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物业进来了,

  “小康”好环境引入长效管理

  “陈经理,村口绿化带有啤酒瓶没清理。”看到物业管家陈惠,村民杜君雅有情况反映。有了好环境,还引入了长效管理。5月,怡庭物业正式进驻青龙山。物业负责人张炜霞介绍,村物业人员有8人,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和商品房一样施行制度化运作。

  “以‘共治、共管、共享’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感。”这是物业进村初期,作出的承诺。

  环境提升了,社区同时启动了对青龙山、逸泉、碑刻、古树等地方文化的挖掘,让其成为乡愁传承的载体。村民说,环境好了,每天有子孙回,村子也更有活力了。

  出村,汽车要经过桃花山隧道和填埋场。现在填埋场只在电厂检修时“应急”,“低填埋”成常态。

  桃花山环保科普馆刚刚建成,6月19日,青龙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此设立。

  (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