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伟
说起“杨市大学”,很多人都会惊讶:杨市只有省锡中,何来大学?殊不知,“杨大”曾给我们120名学生留下了一生中最珍贵美丽的回忆。
1978年11月,我收到了日夜盼望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名义上是江苏师范学院无锡县大专班,实际上,大学就办在杨市镇的无锡县教师进修学校,这所学校后来被我们戏称为“杨市大学”。我们这批“老三届”上大学时,大都已过而立之年,已为人夫人妻,初为人父人母。由“绣地球”的农民一下子成为有国家户口的大学生,犹如一跤跌在青云里。坐在阔别十多载的教室里,捧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犹如饿汉见到了面包和蛋糕,恨不得一口吞到肚里,以追回逝去的青春年华。
当时的无锡县教师进修学校,相隔一片大操场,与无锡县中毗邻。一溜平房,南北约百余米,东西不足20米,中间一条通道,两旁是教室、办公室、食堂和大礼堂等。庭院深深,十分幽静,是读书求知的好地方。有一水井,旁邻教室,下课以后,常有同学围立井旁,畅谈人生,研讨学问。距井数米,有几棵古木,参天耸云。现在回忆起来,确有一种教育圣地的感觉。在校时,我曾以“雪井”和“入云”作为笔名呢。
我们的“杨大”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所大学,只有一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但我们是一群绝对正宗的大学生,读的是标准的大学课本。我们文科班60名学生,都十分珍惜两年的大学生活,以追回无端逝去十余年的求学光阴。那时,爱好唐诗宋词的同学,结诗社、办墙报、出刊物。七律五言、“沁园春”“满江红”写得气壮如牛委婉清丽深奥莫测,古文老师笑着摇头:“仄不仄,平不平,韵也不韵。”并给以忠告:“写写可以,但切莫冠以七律、沁园春之类,否则贻笑大方。”尽管如此,“骚人墨客”仍乐此不疲。大学老师要求我们“练一手好字”,激起爱好书法的同学浓厚兴趣。又是买帖又是临帖,喜得擅长书画的俞坚平老校长以为他乡遇知己,仿佛年轻了十多岁,亲自传授书法真谛,还请来市里的一批名家大师,在大礼堂当场泼墨挥毫,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事后,办了书法比赛,鄙人“春夏秋冬”四字居然获得第三名,兴奋得如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更有几位同学,激起了少年的作家梦,夜夜挑灯夜战,深更半夜熄灯后跌跌撞撞摸进宿舍,不慎碰到热水瓶,一声巨响,一宿舍三十余人俱从梦中惊醒。有人大骂“作家”搅了好梦,但“作家”倒头便睡,酣然入梦。
当然还有许多难忘的事,下围棋、打桥牌、踢足球、开展排球比赛篮球对抗赛。还有唱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军港的夜静悄悄”……当时,学校还组织看电影,《于无声处》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杨大”毕业的同学,半数以上当了中学教师,其中当校长、教导员的就有十余人,孙仁根还被评上全国优秀教师。有些同学在市委、市政府当领导,有些则弃教从商办企业,当上了老板。但大家不忘同学情谊,结伴举办同学会。师生一起合影留念,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共忆“杨大”……
一次,我到省锡中参加高三语文阅卷工作,曾踏月寻旧。新建的校舍,静静地沐浴在月色之中,但“杨大”旧址,已荡然无存。“杨大”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她永远留在我们这批莘莘学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