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汪春劼

  水在无锡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数千年来,无锡与水结缘,傍水而居,依水而兴,因水而荣,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以水为路。无锡自建城以来,两千多年间,都是以水为路。明清城墙定型后(现解放环路),城内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河流纵横,虽有淤积减少,但到1949年,仍有22条,河面达80986.5平方米,占总面积3.6%。曾经的三横四直的河网水系如经如纬,充盈城区的四面八方。

  密如蛛网的河流组成水系,具备众多功能:运输功能(当时无锡私家船如同现在私家车一样普遍)、引水功能(洗菜、淘米等)、排水功能(雨水、污水排放)、防洪功能(排涝)以及消防隔离、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

  城内河流交错,城外也是河川纵横。城墙周边,有两道护城河,一道就是6公里长的环城河,一道则由古运河、酱园浜、耕读河相连。城市周边的梁溪河、伯渎河、长广溪、南塘河、锡澄河及与之网状相连的数百条河道构成了完善的城市水网系统,它们与蠡湖、太湖、芙蓉湖(其范围含山北至玉祁一带)等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联在一起,把无锡变成了水乡泽国。借助水运,无锡与江南成千上万的村庄,与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的城镇实现了联网发展。

  小桥流水。河流纵横、舟楫畅行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麻烦,河两岸沟通有困难,需要建桥来解决,可又不能建平板桥——它妨碍船只通行,尤其是水位较高之际。由此江南的桥多是有台阶的石拱桥,它让行人上上下下,它让汽车止步不前,但它与江南的河、江南的街却很和谐。

  无锡城内全是宽十米以内的小河与长十米之内的小桥。这些桥体量不大,用木头或石头构建,20多条河流上分布着5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它们串联起民国年间城区地面上的交通网。

  每座桥的年龄不一样,其中许多桥年事已高,如中山直河上的大市桥(位于现在三阳广场),建造最早,为隋朝大业八年的桥梁,以后历代重修,饱含岁月的沧桑;中市桥(位于现在八佰伴附近),是宋代的建筑物,经历了九百多年的风和雨;南市桥(位于现在普仁医院前),构造精致,两边石栏上雕刻的系列儿童像,栩栩如生。诸多桥梁,不但造型优美,且桥上往往刻有楹联,记述史实,状物抒情,意趣盎然。

  水乡市镇。江南水乡市镇,都是依傍河流发展起来的。那条为市镇围绕的中心河流一般称市河。市河大多比较狭窄,仅供两船往来相交。无锡城内的河流最宽9米,最窄3.5米,大多在7米左右,贯穿南北的中直河长达2100米。在无锡,总体上是河比路要宽,在以水为路、以舟为车的时代,这种格局非常合理与自然。沿河展开的街市,与河构成一河一街、一河二街、有河无街等肌理,各商店和码头沿河岸建设,还形成大大小小的码头。建筑临街一面,有很宽敞的屋檐,构成过街楼檐,雨天挡雨,炎夏遮阳,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一些市镇街廊蜿蜒,极具特色,来往船只停靠在水埠码头,人与货物上岸后直接进入长廊,很方便。清晨喧闹而傍晚寂静的市镇河道两岸“人家尽枕河”,居民们依傍着小桥流水,过着充实安定的生活。

  水的愉悦。江南水乡无锡除了城内的小河外,还有流淌千年的山泉、傍城的大运河与梁溪河、近城的蠡湖、芙蓉湖及太湖。水的澄明清澈常激发文人的情思,他们留下的诗文丰富了无锡的水文化。如1074年,贬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路过无锡,带着御赐贡茶“龙凤团”特意到惠山来试二泉,试过后,对泉水称赞有加,兴奋之余,登临惠山之巅,眺望太湖,作《惠山谒钱道人 烹小龙团 登绝顶 望太湖》诗:“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1978年创作的一首《太湖美》,曾唱遍全国:“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这首歌成为无锡的市歌,唱响大江南北。“无锡,充满温情和水”,也成为这个城市最好的广告语。

  水中运动。无锡民间原有在端午节进行龙舟比赛的传统,每当竞赛期,万人空巷,争往观看。1934年杨翰西在鼋头渚恢复龙舟竞赛,全城轰动。1935年的龙舟竞赛,第一日在黄埠墩酱园浜,第二日改在鼋头渚。此次报名参赛的有北门三里桥之赤龙、江尖渚之青龙、南门外之绿龙、西门外之黄龙、城内之白龙,这五艘船无不踵事增华、争奇斗胜,并互聘各地游泳能手,表演各种戏水新术,以吸引眼球。

  抗战结束后,鼋头渚前又进行横渡太湖比赛,起点是小箕山,终点是800米外的鼋头渚。1946年8月18日下午比赛时,鼋头渚上,游人如潮,争看“浪里白条”,其中健儿,以过振东、陆和赓、胡荣增、许锦钊四人为首,各显身手,追逐不舍,时起时落,极尽竞争之能事,结果胡荣增摘得第一名,成绩为14分45秒。

  因水而兴。在以水为路的时代,借助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区位优势,借助于密如蛛网的水运网络,无锡经济发展有了得天独厚的“地利”。20世纪初,沪宁铁路开通,其后公路也在无锡修建,水运虽受到一定冲击,但其主体地位仍在,直至90年代公路实现村村通,水运才一落千丈。但即使如此,如今水上货运还是以其低廉的价格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水是无锡魂。水孕育了无锡,无锡又包容了水。时代的变迁,使无锡水域面积大大减少,水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当代人有责任把无锡的“水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