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历史上,有这样一所学校,虽然仅存在了三十年,却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史学者,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不朽传奇。今年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建校一百周年。近日,由刘桂秋所著关于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先生的年谱著作——《唐文治年谱长编》正式出版。
十年磨一剑,国专三部曲出炉
“与唐文治先生相关的许多史料都埋藏在故纸堆中,需要进一步勾稽爬梳;唐文治先生生平中的不少空阙疑难和错讹谬误之处,仍需要去挖掘填补和辩证厘定。”刘桂秋先生在前言中写道。从凌微年的《唐文治》,到余子侠的《工科先驱 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再到陆阳的《唐文治年谱》,许多学人在唐文治生平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有关唐文治先生的年谱、传记等,还有待翔实、完备。“这就是我为什么起意要撰写一部《唐文治年谱长编》的动因。”
作者刘桂秋,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004年,刘桂秋先生所著《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出版,钱基博是国学大家,曾经担任无锡国专教授及校务主任。因这一层关系,加上无锡国专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所以《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一书出版后,他就开始搜集资料,着手撰写了《无锡国专编年事辑》。在此过程中,他也收存了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先生的许多相关资料,所以《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于2011年出版后,刘老师随即又开始了《唐文治年谱长编》一书的撰写。在之后近10年时间里,《唐文治年谱长编》一书进行了13次稿件修改,才得以完成。
文史学者钱江说,无锡需要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从史学角度而言,一个历史人物,得有文集、年谱和传记,这个人物才能立体丰满起来,唐文治这位在无锡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传奇人物,应该有专著做记录。从学术角度而言,年谱反映的是最为严谨和真实的治学态度,“年谱长编的撰写非常艰苦,苦心孤诣。对人物史料解读的学术水平、严谨的学术风格、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缺一不可。”
抵近历史真貌,创新写作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无法完全还原的。尽管如此,作为治史者,仍要竭尽全力地去还原历史之‘真’,要穿透重重遮蔽,深入到历史的细部和深处,尽最大努力去抵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刘桂秋说,唐文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家,他的一生行迹在这本《唐文治年谱长编》中有较为详尽的记叙,所以,这本书除了兼收与唐文治活动有关的文献外,书中对唐文治有关的资料、事迹也多有考证,使用的文献包括了旧谱、日记、信札、文录、诗词、奏折以及回忆录等大量一手资料,都是未来研究唐文治完整的编年资料。文化学者顾必成说,他在书中看到了刘桂秋老师对学术的执著,对名利的淡薄,追求的坚定,对于当下很多无锡文化的研究有启示意义。
该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唐文治先生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校长十余年,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一二十年有《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丛书的编纂,《唐文治年谱长编》纳入了这个出版系列,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专著出版基金的支持。
这本书的编撰也较为创新,在条序、资料、按语的使用手法上,为以后学者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空间。同时,书中也编成了近七万字的《唐文治著述编年目录》作为附录,主要编写了唐文治主要著述、人名索引、征引文献等。谱后附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文治先生一生的著作情况,以备研究者寻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之后唐文治的相关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文本。
以史为鉴,启迪城市揽才工程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代入场景。江南大学教授汪春劼说,如同城市需要地标性建筑,当文化雕塑出现在街头,能增加城市的标识与美感,同样的,文化也需要标签性内容的引领。无锡历史名人很少有用年谱式写作手法来呈现的,这对于无锡人物传记的写作,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唐文治之于无锡国专,是精神内核。不只是规划与创办,更包括日常的管理与讲授,唐先生几乎事必躬亲。兼及传统书院的山长与现代学堂的校长,正是唐文治的自我定位。唐先生本人的社会阅历、政治倾向、文化理念与学术追求,才形成了这所学校的独特风格。
作为大名鼎鼎的交通部上海工业学校(即1896年由盛宣怀奏请筹设的南洋公学,1921年起改名交通大学)的校长,为何辞去现职,跑到无锡创办小小的国学专修馆? “唐文治来到无锡国专,无疑是无锡引才相当成功的一次。他50多岁来到无锡,为无锡教育事业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钱江说,近年来,城市发展对于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向外招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当年对唐文治的引进是有借鉴价值和意义的。”
顾必成认为,在他看来,这本书是圆满的也是不圆满的,圆满是刘桂秋通过十年磨一剑之功,将唐文治这一无锡历史文化的宝藏系统性地梳理呈现,不圆满的是当下对地方文化的研究,类似的著作太稀缺了。“这样的历史文学精品,需要让更多人看到它,理解它。”(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