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跌宕起伏,理财产品收益下滑,基金似乎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近日,一份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和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人近期在线理财的需求大增,且更倾向于投资买基金而非炒股。今年上半年新增的“基民”中,30岁以下投资者占到了一半以上,年轻化趋势明显。
年轻人为何偏爱炒基金?有何独特的投资观念?记者日前采访了3位无锡“90后”,聆听他们的“炒基”故事,分享他们的投资理念。
■ 股市受“伤”改做基金定投
方小姐,30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今年初,疫情下股市的低迷走势让方小姐感到炒股很难。“当时跟着热门题材买了一只芯片股,因为初涉股市买得不多,也就100股。”方小姐说,后来行情一直不好,股票买到手后经历了几次暴跌。“当时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就减仓一半,亏了有近2000元吧。”同期,方小姐手头还持有2只广发的稳健型基金,而这只基金表现相对稳定,“涨得不快,跌得也不多,比股票风险要小多了。”随着行情慢慢恢复,她在这两只基金上小赚800多元。正是这样的对比,让她开始关注并研究基金。
“作为一只股市‘菜鸟’,贸然入场其实很容易被‘割韭菜’,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买产品让基金经理帮我来管理。” 吸取之前炒股的教训,方小姐开始自己研究并请教身边的老“基民”做配置上的调整。除了原先持有的稳健型基金,本月方小姐又定投了5只医疗等板块的热门指数基金,设定了每个月划拨1000元投入基金。“现阶段股市相对稳定向好,持续买入指数基金能分享更多收益。而多买几只可以分散风险,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目前,她的配置方式是股票、基金各一半,“基金稳定、风险小,通过定投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赚取长期收益;而炒股本就风险大,调整好心态慢慢学习吧!”
■ 低起点投资攒钱学理财
翟先生,22岁,在校大学生。初识基金,翟先生是通过支付宝。由于收到了系统赠送的一张10元钱的基金抵扣券,便慢慢开始尝试买基金。翟先生说,由于推荐的产品起点低,有的10元钱也能投,买基金慢慢就变成了自己的一个攒钱方式。“主要是手头剩余的一些生活费、打工赚的一些小钱,钱投进去就会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既攒钱,又理财。通过这种零钱理财的方式,我已经攒了几千元了。现在手里持有的是嘉实、鹏华、银河等公司的基金,今年以来还赚取了7%的收益。”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截图,还有很多同学在评论区跟他探讨投资方法。他说,最近好像身边的同学、亲人都在讨论炒基金的事,特别是7月行情好转时,很多人跟风入场。虽然投资经验不多,但也有自己的方法和观点。
“虽然我是“95后”,但对于之前网络上热炒的、年轻人中间流行的‘7日交易法’,我是不认同的。”他继续说道,“快进快出就不是炒基金应有的姿态,基金是有赎回费用的,而且基金申购确认也不是实时的,这样快进快出不仅成本增高、资金空闲期多了,还可能会错过一些‘牛基’长期持有的机会,无法分享长期成长收益。”
■ 投老基金收益高过老股民
王小姐,29岁,海外代购员。打开王小姐的“炒基”清单,来自中欧、易方达、富国等公司的老牌指数基金或混合基金占据了大半个手机屏。这些基金是她去年年底开始买入的,当时总计买了8万元,到目前已经赚了5万元,实际收益率超过60%。这一数字甚至跑赢了很多老股民炒股的收益率。
“挑大不挑小,挑老不挑新。”她表示,自己今年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原因主要是踩准了市场“脉搏”、挑对了行业,另外自己建立的选股标准也起了作用。“那些规模大、名气高、成立时间长的老牌基金,其负责运作的基金经理往往学术背景深厚、市场经验丰富,经受过穿越牛熊市的考验,他们的投资回报率也更为稳定。”
据悉,由于从事海外代购,且有稳定的业务流量,王小姐自由时间多、手头也积攒了一定资金,从2年前就开始了“炒基”的历程。对于买基金,她已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很多人买基金是出于省事的目的,认为不用盯盘。但其实买基金也有风险,只是风险低于直接炒股。”她表示,买什么、怎么买必须有自己的逻辑,需要关注风险。比如,配置要合理,不能只买一个种类;不能轻易满仓,要留资金自救;还要把握市场转折,适当加减仓。(吴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