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庄稼植保检疫 坚守水稻田,农家贴心人

  本报讯 戴上帽子、穿上冰袖、在脖子上挂上毛巾、拿起桌边上的长筒雨靴……“准备出发了。”早上8点30分,宜兴市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站长邹利军和其他4位植保员,出发赶往位于芳桥街道的测报基地查看田间病虫害情况。

  宜兴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两迁”害虫监测的前沿阵地。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今年“两迁”害虫自5月底始迁入后就持续不断,迁入早、迁入量大、田间发生量高,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峰次、迁入虫量均列2010年以来首位,防控难度大。为制定出全市病虫防治方案,保障水稻产量,每年最热的7月至9月便是最关键时期。“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做系统测报。”邹利军介绍。

  “我在植保站已经36年咯。”当天,植保员沈旦军担任司机。驱车1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后,植保员们立即下车换上雨靴往田间走。田间的热浪随着风迎面而来。“看,这就是患有恶苗病的水稻。”植保员石磊蹲下身子拔下一株水稻跟记者解释。石磊拿起手中的白色脸盆,俯下身,将水稻放在脸盆上拍打几下后,拎起细细查看。“白背2龄5,灰飞虱3龄4,褐飞虱1龄5……”看了约十几秒后,石磊快速报出了一连串的数据,植保站副站长汤露萍迅速在笔记本上记下,其他几位植保员也分工负责不同病虫害的田间抽样数据统计。“这块是系统田,也就是所谓的‘养虫田’,旁边这块是防治田,也就是‘用药田’。”汤露萍一边查看一边跟记者解释。系统测报每隔5天进行一次,实现对田间病虫害的动态追踪。通过系统田与防治田的数据对比,精准测算病虫害发生时段、药剂选择、下一次防治重头等,为宜兴市精准防控制定方案。

  临近中午,田间的气温也越来越高。弯腰、把头探到水稻田间、快速数数……这样的动作植保员们做了几十次。“习惯了,我现在都成女汉子了,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穿裙子了。”从田里上来,植保员张婷婷擦去头上的汗水笑着说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我们的常态。”

  “每天不到田间走走都有点不习惯了。”回到车上,沈旦军感叹。如今,宜兴植保人的这支队伍里,不仅有多位“70后”技术担当,更有“80后”“90后”青年骨干。“虽然辛苦,但着实有成就感。”邹利军说,“庄稼就跟自己养育的孩子一样,我们就是要做农民的‘贴心人’,为粮食丰产丰收坚守在一线。” (蒋梦蝶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