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设立这个纪念日,目的在于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说起急救,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日常科普较广泛的急救技能,其实还有不少实用、有效的急救方法也是专业急救医生推荐公众去了解、学习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拨打120最为必要,同时利用掌握的急救技能尽可能展开急救,也能为患者争取时间。
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神器”AED,但会用敢用的极少
多数人对心肺复苏(简称CPR)十分熟悉,甚至学习过相关技能,这是一种针对心脏和呼吸骤停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但同样能拯救心脏的“救命神器”AED你了解吗?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器,在专业急救人员的眼中,关键时刻AED的使用和心肺复苏术同样必不可少,当遇上有人心跳骤停的紧急情况时,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是目前抢救猝死的最有效办法。
“以前由于公共场所没有AED设备,普通人没见过,更谈不上使用。”无锡市急救中心科教科负责人徐科介绍,在心脏骤停的前几分钟内,65%-80%的患者都会发生室颤,简单说就是心脏乱跳,导致其无法正常泵血。AED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可利用电击除颤,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近两年,在无锡的地铁、景区、机场、学校等公共场所都能看到AED的身影,不过多数人不会用也不敢用。因此,如今在拯救心脏的相关急救课程培训中,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都已成为必学项目。AED看起来不太“平易近人”,实际上操作过程简便易学,关键要去了解它,学会使用它。在“无锡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中,进入服务中心一栏,点击“附近的AED”即可实现一键导航寻找附近的设备,还可查看AED使用教程。目前该平台已加入129台AED。徐科介绍,AED设备上都有明确的操作步骤,使用过程中为自动模式,可按照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当然,最理想的是在心肺复苏培训的同时学习AED的使用,掌握这项技能。
昏迷休克后伤者体位摆放有讲究,用得正确能救人
遇到周围有人休克、意识不清,人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其实在呼叫120后的等待时间内,利用一些急救技巧,能大大防范危险的发生。在急救知识中,针对不同突发疾病的体位摆放大有讲究。
如伤病者意识不清,但有呼吸、脉搏,而脊椎又没有受伤时,应将他摆放成稳定侧卧位,又称为复原卧位。徐科介绍,这种姿势可防止伤病者舌头后坠,阻塞呼吸道,同时方便口腔内的分泌或呕吐物从口腔流出,减低气道阻塞或吸入异物的危险。具体方法为:放平他的双腿,将伤病者靠近自己那边的上臂向外横放,手肘呈直角弯曲,手掌向上;将其另一只手臂横放于胸前,手背贴在对面的脸颊侧;将其远离救护者一侧的腿部抬起,提高其膝部直至脚掌平放在地面;然后一手握伤病者离救护者较远侧的前臂,另一手抓着伤病者同一边的大腿外侧,拉起然后向自身方向拉动,使伤病者侧卧。要注意的是,将伤病者头部位置调整好以保持气道畅通。
还有一种叫作休克体位。市急救中心金城分站急救医生黄浩告诉记者,休克有多种,如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需要医生现场做出判断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不过,发现患者休克,在拨打120后,家属或旁人可帮助患者调整至休克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重要脏器供血。该体位操作较为简单,患者仰卧,将头略垫高10-15度,下肢抬高20-30度,保持安静,尽量不要移动。
异物卡喉、溺水、跌倒、坠落,急救办法各有不同
一些看似熟悉的急救技能,很多人由于平时缺乏实操机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敢轻易出手。如海姆立克急救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示意图也看过很多,但真正用过的人很少。当发生气道异物即哽噎时,短短几分钟内就会有窒息危险。徐科介绍,海姆立克急救法也是一个基本急救培训项目,不过相对心肺复苏,参与该项培训的人明显少很多。哽噎尤其在吞咽功能不好的老人中较易发生,“很多患者都是被小番茄、肥肉、团子等食物卡住气管而出现窒息危险,现场就需要有人要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取出气道的异物,所以普通民众也应该学习这类急救方法。”黄浩说。
在急救培训项目中,不仅技能学习实用,普及防范知识更加重要,防中暑、防溺水等是日常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遇到有人溺水,以往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将溺水者抬起“倒水”,其实,“倒水”操作一般起不到效果,反而将心肺复苏的时间推后。发现他人溺水后正确的做法首先是判断其意识是否清醒,若意识丧失,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可能情况下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跌倒、坠落等引发创伤后的不当处置也是专业急救人员想要提醒的。遇到类似创伤患者,周围人员可能第一时间想到要将患者尽快搬上车并送医,殊不知随意搬动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有些‘看不见’的创伤,比如骨折、内脏出血、颈腰椎受损等,如果盲目搬动,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黄浩说,这时人们要做的是看护为主,第一时间拨打120,由急救人员现场查体做出判断,采取专业急救措施后送医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