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难忘当年投稿

  □周铁钧

  1983年6月,我写了一短诗投稿给本地报纸,想不到1个多月后收到2块钱稿费。我找到当期报纸,那份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短诗的见报,似乎给了我“撼动山岳”的力量,开始大写特写,除了写诗,也写小说、散文,甚至还写起电影剧本。写完便迫不及待地抄在稿纸上,寄给杂志或报纸。这样起五更、熬半夜地忙活了一年多,却一个字也没发表,换回的是厚厚一摞退稿信。那时的文学杂志和大部分报纸副刊都退稿,哪怕一首短诗,编辑也要附上铅印的“退稿签”或写几句意见寄回来。

  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我应约参加了市文联举办的文学创作笔会。一位老编辑说:“你们的来稿我都看过,有的很不错,但犯初学者的通病:毛躁、急躁。稿子写完不要急着投出去,放上一个月再拿出来修改,会发现很多毛病。杂志编辑审稿为什么三个月才通知作者,就是初审感觉可以,要放两个月再看,才决定用不用。”遵循编辑的教导,我刻苦写、认真改,终于在《中国机械报》副刊发表一组诗歌,而后一些小稿开始不时散见各地报刊。

  1986年,我去北京出差,抽闲拜访《中国机械报》副刊部。一位姓黄的编辑接待了我,正在热聊时,有人搬进一摞盈尺高的稿件放在桌上,黄编辑告诉我说:“来稿由群工部拆封、分类,副刊部每天要审阅几百件,不能用的就退回去。”

  行业报纸副刊每天收到这么多来稿,知名的文学报刊来稿量可想而知。瞬时我想到,编辑从众多来稿中选中自己的文章多么不容易!从那时起,我有了一种“中稿如中奖”的感觉。

  那些年,我每天必到单位收发室,从投递员送来的邮件中寻找自己的信函,如有鼓鼓囊囊的大信封,就知是退稿。最期盼的是薄薄的信笺,多是用稿通知。接到用稿通知后还有三盼:一盼编辑来函,告知稿件发表在某月某期上,二盼邮来样报或样刊,三盼稿费。

  但有时也事与愿违。有一次,一篇3万多字的小说接到了用稿通知,我异常兴奋,等待一篇大稿面世,不料过了月余却收到退稿,还附来一张“发稿签”, 上面“编辑意见”栏写:题材新颖,故事曲折,文笔精炼,可发。“编辑部主任意见”一栏写:同意发。但“主编意见” 栏却写:此题材已有存稿,不发。我想:编辑把“发稿签”附来的意思大概是:不是我“忽悠”你,是总编不同意发,要抱怨你抱怨他吧。

  “忽悠”也好,“抱怨”也罢,直到自己也做了副刊编辑,才知编稿的辛苦甘劳。如今退休,闲暇之余又写些小稿投出去,盼发表的期望却淡了许多,觉得为人处世虽应该有盼望,但过于执着会成为负担。发不发表自有编辑慧眼定夺,自己把文章修改得尽量完美,就是尽心尽力了。

  如今,每坐在电脑前点击邮箱投稿时,就想起当年写信封、贴邮票投稿的日子,那种甜苦交糅实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