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5岁毕业了,没有进入社会上岗的能力,想去残疾人之家托养还不到年纪。如今这个断档期终于解决了,孩子能继续接受教育与培训,掌握一部分就业能力,这下我们全家都安心了。”昨天,滨湖区圆梦就业中心正式启用,一位残疾孩子的家长激动地对记者说。启动仪式上,滨湖区圆梦就业中心、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实践基地、无锡市职业能力评估滨湖中心同时揭牌。从现在起,首批10名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毕业的15—17周岁的残疾学子将在此开启新的三年学习旅程。据悉,滨湖区在全市先试先行,创新探索残疾学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专职业教育“三学段”一体化全链条教学模式,进一步突破了15—17周岁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滨湖区这一工作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区的前列。
炊具齐全的中西式面点烹饪室、草木繁盛的花卉园艺空间、整洁有序的餐饮服务训练室、惠山泥人工作室、葫芦雕刻大师工作室……在刚刚启用的滨湖区圆梦就业中心内,记者看到各类实训课堂一应俱全,设施先进。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滨湖中心还专门配备了一台专业做职业能力测评的机器。根据机器的科学测评,结合学校老师对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特长的了解,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中心还为每一位残疾孩子建档立卡,对健康状况、残疾类别、课程需求、教学安排、专业技能等都进行记录,同时有专门机构按照个人特点联系爱心企业,为孩子们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岗位。
据了解,在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有的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有的甚至在生活起居上无法做到自理,老师们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对于一些能力尚可的同学会综合考虑每个人的兴趣以及能力,主动引导他们进行家政、艺术、烹饪、烘培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将来学生走上社会,实现自力更生打下基础。圆梦就业中心同时还将借助职业能力评估中心以及开放大学教育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多层次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孵化培训。中心为残疾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指引了方向,并与其他已成熟运营的残疾人服务载体(招收18—60周岁残疾人)形成无缝联接,从本质上解决了残疾青少年家庭的后顾之忧。据悉,三年内圆梦就业中心接受职业教育的15—17周岁的残疾学子预计将达到30名。
滨湖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旭轮介绍,为有效解决残疾学生的教育短板,在滨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有效推动下,区残联巧借政策支持,与区教育局联手,成立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成功打造了省内区域唯一“教康一体”的新名片,实现了3—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3—6周岁)与义务教育(7—14周岁)的无缝链接,填补了滨湖区公共服务体系残疾少儿教育前端的空白。滨湖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何宏兵对圆梦就业中心的定位及今后发展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全省首个区级残疾人专业化服务平台——圆梦就业中心建成后,将继续优化构筑“圆梦系列”残疾人服务雁阵,化解辅助性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区级圆梦就业中心为原点,为残疾人量身定制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劳动项目调配中心(荣巷街道桃源社区)、圆梦农业合作社(胡埭镇夏渎村)、圆梦汽车生活馆(蠡湖街道震泽社区)、圆梦电商基地(雪浪街道大浮社区)、圆梦福利车间(马山街道、河埒街道蠡桥社区),构筑起“一点五翼”格局,构建辅助性就业同心圆,帮助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较弱的困难残疾人由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转变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家庭收入的贡献者,同步实现就业增收自强梦。据悉,从去年至今,该区圆梦服务平台已经帮助近20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朱洁、钮洺澔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