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伟、朱凤娟
1985年,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10个自称“迷途羔羊”的孩子写信给作家巴金寻找理想,时年80多岁的巴金抱病给孩子们回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理想教育”大讨论。3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践行理想。理想教育成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丰富理想教育实践的舞台
围绕理想教育,学校调整活动策略,有序引导,把一个个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理想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理想教育的实践。
每年11月,是学校的“理想教育月”,围绕学校理想教育活动主题,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比如创作校歌《理想之歌》,举行“三歌”比赛,建立理想教育荣誉室,指导流动儿童“我们也来谈理想”,把当年的10个孩子请回母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将理想教育的触角伸入家庭,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把“孝心奉父母、爱心给他人、诚心献社会、公心报祖国”;开展“名人伴我行”故事演讲、读书交流、征文比赛……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从小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懂得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学校以一学年为一评比管理周期,结合每月的“文明守纪”“清洁卫生”“常规管理”流动红旗评比,在全校开展以“巴金中队”为最高目标的“瓷牛中队”“铜牛中队”“金牛中队”创建活动,通过“日日查、周周评”等评比、考核制度,敦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扎扎实实做好育人工作,以此规范学生、班级、学校的管理,提升班级、学校文化,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常规活动模式。
打造理想教育品牌的研究
围绕理想教育,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加强教育科研,学校开展了国家级课题《新时期理想教育新探索》、省级课题《理想教育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又确立了省级课题《巴金精神观照下的理想课堂》和市级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理想教育品牌建设的研究》,全面打造学校理想教育品牌。
结合省级课题“巴金精神观照下的理想课堂”的校本研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实施,着力打磨“简朴语文”“本真数学”等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探讨如何赋予课程文化以丰富内涵,实现理想教育的生活化、校本化、有效化。学校以校本教材《巴金伴我行》引领理想教育,组织学生听故事、赏照片、看文章、读回信,了解当年寻找理想的活动;通过读巴金作品、给校友写信、采访当年活动策划者、参与者等,了解当时细节,感受巴金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真正把理想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学习结合起来,畅通了学生践行理想的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学校与四川、上海、南京、无锡等10多所学校联谊成立“中小学生巴金文学读书会”,为理想教育开辟了新天地。学校将视角由巴金的做人精神拓展至巴金的文学作品,由巴金文学拓展至整个现代文学领域,努力寻找“好书名家”中的德育元素加以开发利用。学生社团——巴金文学研究社以学生喜欢、熟悉、常用的方式开展多样活动,如“参观名人故居”“儿童作家进校园”“理想之光征文”“好书推荐”等。
理想教育影响、塑造了一代代少年儿童,学校涌现了一批批勤学上进、求实创新优秀少年和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刘超,“全国好少年”刘煊、周烨华,“全国好儿童”肖和,全国优秀中队、省“英雄中队”——巴金中队、市“英雄中队”——汤聿文中队等。学校应邀连续参加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就学校理想教育进行了大会交流,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理想教育为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强劲的东风,钱桥中心小学全体师生执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进一步探索新形势新常态下的理想教育,学校理想教育必将翻开新的篇章,成就新的辉煌,学生的生命之花将因理想教育绽放得更加精彩。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