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保健周刊

八院微创技术驶入快车道

手术量一年翻番,挑战高难度实现多个“第一”

  10月16日上午10点,无锡八院普外科主任曹嵘结束手术:“刚完成一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接下来还有一台腔镜下胰尾切除术即将上台……”这是今年以来无锡八院普外科的“新常态”——忙。

  真实的数据能够印证他们的忙碌:在疫情的不利因素下,今年八院的普外科逆势上扬,1-9月份已完成腔镜手术近200台,而去年全年仅102台,这意味着今年该院的普外微创手术将实现翻番,其中三、四级以上手术已超百台,同比增幅高达282%。很明显,八院的微创技术已从去年的起步阶段驶入了快车道。

  不走高大全,扎根基层显特色

  普外科历来是无锡八院的传统专科,积淀深厚,特色明显,是锡城二甲医院中唯一开展儿外科的医院,蛇咬伤外科也是独家。由于历史和主客观原因,近年来八院外科发展有些停滞不前,反而成为一块短板。去年八院从上海引进专家加盟,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曹嵘担纲该院普外科“一把手”。曹嵘精耕于外科微创领域,在胆道微创、腹壁疝微创、复杂胆胰疾病及急腹症的处理上均有独到的研究,在他的率领下,外科微创技术迅速发展。

  “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曹嵘说,八院普外要走与医院定位和级别相适应的专科化、特色化道路,与三甲大型医院差异化发展,不走高大全,不追求高精尖、高难度的大手术,而是扎根基层,立足于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微创为特色,给患者最适合、最实惠的诊疗方案。

  今年以来,在加强防疫的同时,普外团队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手术量节节攀升,病区常常“一床难求”,从原来的20多张扩张到了现在的40张。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让不少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小病根治,得到患者认可。

  突破技术禁区,合作实现医患共赢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受益大,但对医者的技术要求更高。最近一位47岁的患者因直肠肿瘤入院治疗,曹嵘主任术前评估到了手术的困难和复杂,联合无锡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为其进行腹腔镜下的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这个直径超10厘米的巨大肿瘤甚至塞住了盆腔,加上患者身形矮胖,腔镜下手术操作难度非常大,历经5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根治完成手术。

  像这样挑战高难度的手术,今年以来,八院进行了多次。第一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第一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第一例多脏器腹腔镜联合切除术、第一例胆囊癌的根治手术……八院屡屡突破自身技术禁区,开展多个“第一”,实现了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

  肝胆胰是八院的长项,在此基础上将技术探索向“上”延伸到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双方合作实现医患共赢。一位67岁的患者因结肠癌来八院手术,但在入院常规检查中意外发现肺上有一个肿瘤。患者希望能住一次院,把两个问题都解决。于是普外科团队为患者进行术前精准评估,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先在腔镜下切除肠肿瘤,再进行肺部手术。术前给予营养、电解质补充;术中完美手术,把控出血等关键点;术后快速康复,经过10天的恢复期,医院请来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为患者进行胸腔镜下的肿瘤切除术,终于在大半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一名80岁的老年患者,因腹部巨大肿块,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进行手术,家属走投无路后经人介绍到曹嵘主任处。通过绿色通道,在上海仁济医院专家的协助下,完成了结肠脾曲巨大肿瘤的切除,顺利渡过术中大出血和术后心肺功能衰竭“两大难关”。

  形成人才梯队,加快年轻人成长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医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为专科建设保驾护航。普外科引进了1名青年骨干人才,新录用了2名年轻住院医师,目前形成了老中青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接下来,要把年轻人才送出去,到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更高平台进行进修学习,锻炼他们的技术能力,加快年轻人的成长。”

  在曹嵘眼里,八院的普外科是一支后劲十足的团队,他定下未来2-3年的目标:建设有影响力的微创特色团队,基本形成胆道微创、疝微创、乳腺微创、胃肠、肿瘤射频微创治疗的特色,组建一支相当齐全的创伤急救团队,形成3个专业小组。远期目标:成为无锡市区有影响力的普外科二级重点特色专科。

  依托普外科,无锡八院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架起“绿色通道”,建设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无锡分中心,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锡沪两地远程会诊、转诊,让锡城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杨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