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来自教育,又回馈教育
顾春年是第二次来延安。“第二次进入延安一中,感觉很不一样,学校融合衡水二中教学模式和杜朗口经验,研究出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这让我很惊喜。”
无锡近20年不间断地选派支教教师,让延安一中从一开始缺教师、缺学生、缺设备、缺经验,需要手把手地教老师怎样上课、怎样与学生相处,到如今,教学设施设备与无锡基本同步,学校的管理也日渐成熟,不少延安教师在无锡支教教师的影响下,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顾春年感叹:“变化真的很大。”
这一次支教虽然只有一年,但是顾春年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过客,更想实实在在为这里的学生做一些事。”每周22节课之外,顾春年在物理学科建设上也发挥着自己的最大作用,提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式和具体内容,力图将无锡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传递给当地的老师,帮助他们更好地站稳讲台,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生而平凡,但是支教事业光荣而伟大。我很高兴,我是这伟大的事业中平凡的一员。”
我与延安有个约定
“到延安去!”杨俊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有生之年,一定要到延安去一次。那里有中国革命的根与魂,那里留存着青年人的热血和梦想。”
从小生活在皖西大山里,杨俊生对“贫困”并不陌生,但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还是颠覆了他的想象。大概30平方米不到的地方,土灶和床放在一起,中间一个桌子吃饭,还是用果园的树枝烧土灶,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我不知道我带的学生中,还有多少人住在这样的窑洞里。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教好书,帮助他们把成绩提上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延安一中,杨俊生教两个班的语文。他发现,有一个班的学生阅读量很大,知识面很广,这些得益于之前的语文教师打下的阅读基础。他决心延续这样的阅读传统。黄土高原走出的作家路遥成了杨俊生的首选。他带领学生一起读《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还读厚夫的《路遥传》,让学生对作者路遥有感性的认识。
在延安一中的支教结束后,杨俊生为自己的“支教日记”画上一个顿号:“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过客,只是一位普通的支教人员。但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曾在这里‘用心’支教过。这一生,我不仅去过延安,还曾是延安的一员。”新学期开学后,他代表宜兴市教育局前往延安市延长县支教,并挂职延长县高级中学副校长。
教师是碗良心饭
在延安一中,陈海遇到的第一关是“教材关”。延安与无锡教材不同,陈海需要重新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准备符合当地教学要求的课件。“我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流水的兵’,不管是教一年还是教几年,只要上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把他们教好!”陈海默默写下这些话,深深地藏在心里。高质量的课堂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没有课的时候,他们喜欢围在陈海身边,听他讲江南的风土人情,讲英语背后的有趣故事,他们偷偷地把苹果放在陈海的办公桌上,在他回乡的行李中塞满亲手折的“千纸鹤”。
“教师是碗良心饭。”陈海说,“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一名共产党员,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走上神圣的课堂,面对求知的学生,我永远是一个乐观向上、不知疲倦、踏实工作的援教教师。来延安的目的,就是要奉献我们的青春热血、能力和知识,为老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与陕西的另一种缘分
2019年,陕西人艺来到无锡,演出话剧《平凡的世界》。丁永华买了票,计划暑假有空的时候就去看。没想到,票在手里已经捂得发烫,却依然没能来得及欣赏这部经典剧作。暑假还未结束,丁永华已经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延安,他笑称,这是他与陕西的另外一种缘分。
早上6点就要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宿舍。“强度很大,跟无锡完全不一样。既然来支教,我还是想着能把我在无锡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带到延安。”尤其丁永华还应学校的要求担任了班主任,每天都几乎泡在教室里,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关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过年前,他让学生写好期终考试总结和给家长的一封信,带给家长看。今年学生返校后,他也自掏腰包,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奖励。
2020年4月15日,丁永华写道:“冬去春来,延安一中校园内的树渐渐冒出了新绿,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日子如流水,三点一线的中学生活随着支教似乎又回来了。”(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