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一方悠远绵长的文化天空

  □周晓东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或儒雅,或浪漫,或时尚,或古典。在众多的城市符号中,宜兴总是对“书香”二字情有独钟。

  “书香”一词,是有着深厚的渊源与美好的典故的。古人为防蠹虫咬书,常在书中放置芸香草,因这种草有着一股清香之气,打开书籍时,总是芳香袭人,“书香”一词便应运而生。

  与书对话,就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更是在与文化对话。我很喜欢一家名叫“榕树下”的小小书屋,它坐落在美丽的东氿湖畔,偏安于繁华、热闹的城市一隅,显得气定神闲。有时,我会选择一个雨天或是晴朗的午后,来到这个书屋坐坐,看看书。许多次,我看到一对祖孙俩,爷爷看得聚精会神,可爱的小孙女则在一旁,欢快地翻阅着另外一本书,并不时和爷爷分享她的喜悦。老人的阅读常常被打断,但他总是很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孙女的询问,尔后,又专注地投入阅读。那一幕,让我为之动容,就像一缕温煦的阳光暖暖地流淌过我的心田。

  阅读没有界限,不分年龄。台湾作家张晓风把读书比作“精致的聊天”,我认为再恰当不过了。时不时坐下来与书说说话,聊聊天,这样的聊天不聒噪,而且不受对方的干扰,更呈现一种心灵的清宁与净明,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从古至今,国人崇尚读书,古人甚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城市里,也是有书店的。不过,那时的书店称作书肆、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坊。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能够看见车水马龙的开封城里,就有酒楼书肆。我常常想,李白、孟浩然、苏东坡、曹雪芹这些人穿梭在那里的身影,他们拈须捧读的姿态,对文化的代代传承,在一个城市斜阳烟尘的倒影里,成为城市厚重历史的沉淀。

  传统的文人,把拥有一间书斋书房作为精神寄托的小小空间,这些书斋书房,让他们在一座城市,有了灵魂遨游的天地。雪夜闭门读书,但谁又能阻挡文人们胸怀天下的眺望目光。鲁迅先生在他的“三味书屋”“且介亭”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时至今日,我仿佛还能听见先生在书斋里捂住胸口的咳嗽声,斗室之内,瘦弱的他,吐纳出一个民族深重的精魂。

  一座城市,同样需要书香的浸润。墨韵流动、书香绵延,这座城市定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迷人气质,如同一位谦谦君子,举手投足间尽显文雅,让人心生熨帖。

  宜兴,是一座钟灵毓秀、通畅滋润、清气沛然的城市,她还有着美丽而古老的地名,她叫荆溪,也叫阳羡。她不仅因制茶和制壶而著名,更是一座流淌着书香墨韵的城市。

  千百年来,宜兴的文脉传承生生不息,也因此兼具了温雅和豪迈的禀质。人们在这片深邃、博大而又充满张力的热土上,深深吸纳着太湖、团氿、西氿与东氿的精华,沐浴着宜兴文化的滋养,敢为天下之先,致力创业创新,踏着坚定而踏实的步伐一路向前。

  今日,人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对知识的渴求更加迫切,读书也蔚然成风。从城市到乡村,从公立医院到文化场馆,从工厂车间到田头阡陌,从社区居委到村委会,从街头巷尾到寻常人家,一群热爱生活、钟爱故土的写作者,一群胸怀异秉、慨然放歌的阅读者、朗诵者、推广者,他们用生花妙笔,深情讲述着对家乡的热爱;他们用字正腔圆的朗读,让我们这座城市摇曳生姿、书香四溢。这是情感的洗礼,这是心灵的碰撞。这座城市,在厚重的文化背景下,闪烁着神采奕奕的精神亮色。

  在这座城市里,可见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漆黑的深夜,安静的路灯,这些书店里面的灯光是那样的静逸美好,仿佛静静等待着夜航者的归来,为他们点亮一盏又一盏最温暖最明亮的灯。

  手捧书卷,心留余香,将白日里都市的喧嚣挡在书本之外。选择书香,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对一座城市的眷念,除了市井人生里的烟火气息,当然还有安放我们心灵的一方田园。城市里的书店、书房、图书馆……让漂泊者的心灵,可以平安落地,归隐到书中山水里。我看着书店里伏案阅读的人们,眼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升起潮湿的雾气,而嘴角却绽放出会心的微笑。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求学时,仿佛又闻到了读书夜归时,校园面包房里飘出了烤面包诱人的香味,那其实是来自灵魂的原香。

  书香,让宜兴这座108万人口、2038平方公里的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拥有了一方悠远绵长的文化天空。

  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这是一方水土的精神航船。